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城市道路的管护水平,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也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作为上海特大型街道之一,辖区面积25.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3万,下辖49个居委会与84个小区。面对复杂的管理任务,街道积极探索,创新推出“路管会”模式,以法治为保障、自治为核心,双管齐下,为城市道路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样本。
“路管会”诞生:
自治激发商户活力
源枫景苑小区周边餐饮店铺众多、人流量大且毗邻交大校区。为推动商户做好门责自律管理,在街区积极探索下,源枫景苑路管会应运而生,商户入会率达91.8%。路管会会长黄勇是沿线商户招商运营单位负责人,他积极推动成员每月开展一次街面公益、门前“三清”等行动。这种商户自治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商户的责任意识,也让街道的市容市貌得到显著提升。在江川路街道,像源枫景苑路管会这样的组织并非个例。临沧路全长3公里,沿线聚集30余家以搅拌站、码头、堆场等为主的企业。面对道路破损严重、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碧江(西)街区成立临沧路路管会,牵头制定《临沧路路管会自律公约》《临沧路商户自治委员会章程》。通过这些“软法”性质的公约和章程,实现了对道路的有效管理。如今,该区域交通秩序显著改善,早晚高峰时段拥堵、车辆乱停现象等有关投诉下降97.4%、处置满意率达100%。
法治保障:
为“路管会”模式护航
“路管会”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法治的充分保障。在处理各类道路管护问题时,江川路街道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解决商户外摆位的问题上,沧源街区党支部副书记郭兴芸向街道综合执法队、城建中心等相关部门发起问题邀约,并组织职能部门、路管会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商研讨。经过多次沟通,最终敲定外摆位试行方案,明确在永平南路、德宏路相关区域试行“消费在外、经营在内”的外摆模式,外摆时间为18:00—22:00,这样即满足了商户的经营需求,也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秩序。对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则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精准解读和充分指导,确保路管会的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
社区“软法”:
凝聚自治共识
在“路管会”模式的创新实践中,社区“软法”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有别于国家法律的刚性强制力,社区“软法”以居民、商户、企业等社区成员的广泛认同与自觉遵循为基石,在潜移默化间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在约束体系。通过借助“党员责任路段”与“党员监督岗”的设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沿街企业、商户主动参与到道路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中。以《临沧路路管会自律公约》等为代表的社区“软法”,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使大家的行动有章可循。这种依托社区“软法”运行的自治模式,充分激发了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各方力量紧密凝聚在一起,共同为道路治理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成功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生态。
目前,江川路街道正在持续推进街区治理协商会制度、持续打造典型案例、开展商户星级评比等举措。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路管会”模式,推动法治与自治的深度融合。未来,街道将继续以“路管会”模式为依托,不断探索城市道路管护的新路径,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城市道路不仅是交通的载体,更是城市文明与和谐的展示窗口。
供稿: 江川路街道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