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解放战争中一场著名的山地硬仗——南麻战役,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在粟裕副司令的指挥下,我方十多万大军向南麻发起了猛烈攻击,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力极为猛烈。
南麻地势复杂,周围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国民党军队利用这样的地形优势,构筑了大量坚固工事。战斗打响后,双方打得异常激烈,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四天四夜,我军将士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然而,最终还是以我军的撤退宣告结束。
战斗结束后,粟裕多次反思这次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复杂的地形给部队的行动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作战计划或许不够周全,对敌人的防御力量和可能的增援估计不足;此外,敌我双方在兵力和装备上的差距,也是导致未能一举消灭敌人的重要因素。南麻战斗的失败,为后续的作战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教训。
其实,当时狡猾的敌人差点就让粟裕大将的队伍掉进大陷阱。原来,国民党军队故意示弱,引诱我军深入,企图形成包围之势。就在粟裕指挥部队作战时,毛主席及时洞察了敌人的阴谋,紧急发电报提醒:“快撤!这是陷阱!”收到电报的粟裕,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大为赞叹,迅速指挥部队安全脱身。
话说回来,在那场紧张刺激的战斗里,究竟还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身经百战的粟裕大将,为何这次险些中了敌人的圈套?这背后的种种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去揭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背后的真相。
南麻战役,一触即发
1947年5月,粟裕的队伍刚打败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大获全胜。为了继续扩大战果,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接到上级命令,留下四个部队继续拖住敌军主要力量,剩下的部队则去支援刘邓大军向鲁地推进的计划。
这四个部队加起来有十多万人呢,可他们现在面临的活儿可不轻。一方面,国民党的主力军刚吃了个大亏,心里头肯定窝火得很,正攒着一股劲儿,打算来找我们算账呢。
另外,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休整,蒋介石又拉起了11个师,总共有20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沂蒙山区进攻。为了这次行动,他还专门派了自己的亲信范世杰来带兵,妄想着能一下子把我们的主力部队全部消灭掉。
范世杰为了增加赢的机会,用上了以前日军常用的那种人海战术,就是一个队伍接一个队伍轮番上阵,想以此耗尽对方的力气。他们从鲁西和鲁中两边一起,不停地朝中间逼近,打算把华东野战军给包围起来。
大军压境,对我军防线来说真是个大挑战,只要有一点被突破,全队就像大坝决堤,会被敌人猛烈地包围拦截。
现在来看,华东野战军除了得把两边守好,没别的办法,只能绕道鲁南去打一仗。只有赶紧打通鲁南这条路,咱们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粟裕大将军接下来要碰上的硬茬子,就是守在山东沂源县南麻那块地方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
一场激烈的打斗,根本挡不住。
打仗前,陈毅和粟裕早就好好琢磨过南麻那块地方。南麻镇嘛,就在沂源县中间,周围三面都是山,只有一边能进出,中间就像个小土包一样的盆地。这样的地形,敌人守着容易,我们攻进去就难了,对我们挺吃亏的。不过还好,敌人的兵力不是特别多,这点还算咱们占了点便宜。
说起来这事儿挺古怪的。国军呢,在鲁中和鲁西那边一个劲儿地招兵买马,想加强力量,可奇怪的是,鲁南那边防守的人却少得可怜。除了胡琏带着的十一师,就没什么别的队伍了,感觉就像是单打独斗一样。
再说了,虽说这个十一师被称作是国军里的“五大精英”之一,可实际上他们才两万多人。相比之下,咱们这边有十万大军,人数上的差距明摆着,咱们占了大便宜。就算他们战斗力再强,咱们还能拿不下他们?
对于这事儿,粟裕胸有成竹。想想之前打败张灵甫那场仗,还跟昨天似的,自己队伍的士气正旺着呢。收拾胡琏,估计也不在话下。粟裕跃跃欲试,准备在战场上跟对方好好较量一番。
但是,陈毅多次告诫他要谨慎行事。要知道,胡琏绝非等闲之辈,他老谋深算,精通战略,是蒋介石亲自挑选的守城高手。战斗一触即发,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使出各种诡计。
对抗敌军,困难重重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胡琏此人狡猾多变,极为难缠。粟裕发起攻击后,前来应战的确实只有胡琏率领的十一师。两军刚一交锋,便如同针尖对麦芒,战况激烈,陷入胶着状态。
7月17日晚,粟裕指挥三个纵队从不同方向向南麻发起攻击。其中,七纵协同另外三个团从东边突进,率先切断了敌军十五师和六十四师的退路,并将其全部歼灭。次日,趁着敌人疏于防备,华东野战军再次发动进攻,接连攻克敌人的外围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