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你见过同一节课在同一班“演练”12遍吗?
我见过!
为了能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同课异构”大赛中胜出,某学校一老师三周时间内对同一节课“磨课”12遍,参赛教师、同学科组的老师以及学生都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难怪有人说“世界表演看中国,中国表演看老师”。某地教研员为这样评价现在的公开课:"现在评课就像在看悬疑剧,必须要有'反转',有'爆点',最好还能让评委'潸然泪下'。"
“同课异构”成为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青睐的一种教研方式。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施教。它在对照比较中,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然而,不知是我们的老师对“同课异构”的内涵理解有误,还是操作不当,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时下,一些地方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已经变了味,走了样。特别是一些学校,为了能在“同课异构”大赛中胜出,常常在赛前组织教师反复地磨课,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大,令人咋舌。
如果“磨课” 变成 “磨人”,当磨课沦为一场自我消耗的狂欢,取消也吧!
“磨课”到吐,真的必要吗?
“磨课”,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精心雕琢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它就像是一位工匠在打磨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每一次的雕琢都希望让作品更加完美。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磨课,能够深入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以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同教师的思维碰撞,能带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思路。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度磨课就如同过犹不及。在这所学校,三周磨 12 次课,如此高强度的打磨,首先苦了的就是学生。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同一节课内容,新鲜感和好奇心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厌烦和疲惫。对于参与磨课的教师们来说,过度磨课也并非好事。三周内全身心地投入到同一节课的打磨中,会让教师们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每一次磨课都像是一场紧张的战斗,教师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教师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原本对教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可能会在这一次次疲惫不堪的磨课中逐渐消磨。
“磨课”是每所学校教育教研的常态。磨课,说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似乎是教研永不止步的样子!选出参赛老师后,集同学科教师之力团队打造,反复排演后粉墨登场。
赛课之前,参评老师反复“磨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提问都要设计好,包括要提问哪个学生回答问题都要事先安排,避免上课出现任何的差错,就像是要上台的演员,必须先彩排N遍后才能上场。这样的课有多少对其他老师有多少借鉴意义?这样的课是否有推广价值?
试问大家平时上课时,能做到每一节个教学环节都在预设和掌控之中吗?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表演性质的课,并没有多大推广价值,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
磨来磨去,技术是纯熟了,就像卖油翁所言“无他,但手熟尔”,但是我们以后的每一节课都能如此操作吗?
当磨课沦为一场自我消耗的狂欢,取消也吧!
原本充满灵气的教学设计,在层层打磨中逐渐褪去本色,像被反复漂染的布料,最终成为标准化的"演出剧本"。这种异化在技术层面呈现为戏剧性悖论:教师需要展示"创新",却必须遵循固定的评价模板;强调"生成性课堂",却要精确到秒的时间控制;标榜"以生为本",实则把学生训练成配合表演的群演。
在这场盛大的教育剧场中,所有参与者都自觉扮演着既定角色。教师成为演技精湛的演员,学生被驯化为配合演出的观众,评委则化身为挑剔的影评人。这种异化正在吞噬教育的本质价值。当教师把80%精力投入表演设计,自然无力深耕教学内容;当学生习惯配合演出,便丧失了真正的求知热情。
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不需要标准件;教学不是舞台剧,不必追求完美演出。当我们放下磨课的执念,停止这场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或许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听到思维拔节的脆响,看见知识绽放的光芒,那才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当磨课沦为一场自我消耗的狂欢,取消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