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类题材纷纷出动,但有一类题材至今为止还没动静。

职场医疗剧,前些年火热。

职场工作和救死扶伤主线切入医疗人员日常。

险象迭生时刻,医生从鬼门关拉回病人。



医生救死扶伤,病人和家属挨过艰难时期,人性温度触感,每每催人泪下。

但,同质化的风还是刮到医疗题材。

同质引起审美疲劳,题材特殊性,尺度挖掘和社会现实议题等存在争议。

题材困境背后直指——创新。

减掉职场无聊乏味日常,转换新方向,这部台剧以医疗救治串联起多种社会议题。

《化外之医》

融合医疗、移民和犯罪悬疑等多个议题。

打破题材既定模板叙事。

故事视角选取特别,聚焦外劳人权。

镜头对准一个群体,一群来自底层的越南外劳工。



故事背后藏着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细节问题,引领关注底层人的悲惨世界。

外劳来自越南,在台湾谋求生存。

台湾工资比在本地高,无数人谋求生存,跨国发展。

没有合法身份,外劳只能从事对身份没有要求严格的工作。

高强度工种、廉价劳动力、非法工作等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工作,只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挣钱。

每个远走他乡人的身后都有属于一段维持生计,支撑远在越南家庭生活的辛酸苦辣。

将现实主义贯穿到底。

离开故土,背井离乡,生活苦难依旧紧紧跟随。

住在简陋的环境里,省吃俭用维持生计,生活困境由不得他们肆意挥洒,连病都看不起。

范文宁的母亲是他们其中一员,为生活努力打拼,供养儿子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



但一场意外突如其来,她的生活停止前进,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范文宁赶赴台湾照顾母亲。

范文宁拥有越南医生执照,可是在台湾,他没有合法行医执照,只能选择医院做清洁工工作。

白天在医院靠清洁工打工赚钱,私底下捡起医院废弃物箱内药物和医疗器材,晚上私自进行地下医疗工作,专门替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看病的移工进行治疗。

范文宁“地下行医”,揭开社会边缘底层真实样貌。

社会机制无效和实际压迫下,这个群体唯有用最原始的方式持续挣扎。

郑琬平与范文宁是社会积极面跟“救赎者”的象征,游走在法律边缘进行自救和救他人。

郑琬平母亲的本能反应,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给儿子进行手术。

时隔多年,手术出现后遗症,她一次眼睁睁看儿子遭受病魔缠身却无能为力。



虽在医疗领域具有颇高造诣,却无法替最亲的人排忧解难。

见证彼此困境,一起在夹缝中守护正义,用微弱的光点亮生命之光。

一次太平间的偶然相遇,范文宁与郑琬平相识,他们一个在捡医疗器材,一个在给冰柜里的小男孩缝合骨头。

他们撞破彼此的秘密,为了各自相安无事,达成守住秘密,不检举的约定。

抱团取暖”对抗无奈的生活处境。

范文宁在医院看到一名病患出现心跳停止情况,出于医生本能,顾不上其他,他给患者做了CPR急救。

拯救失败,家属将责任归咎范文宁。

警方全城追捕范文宁,郑琬平掩护下,他们几次与警方擦肩而过。

法”与“情”在此刻不是绝对对立立场。

犯罪悬念部分节奏飞快,医生和警察题材融合搭配救人情节,“你追我逃”推动进度条。



明追暗逃,似是黑白两条主线的独立行动路线,却一直秉持共同“守护正义”目标。

范文宁与警方多次差不多碰上的桥段,全程提着一口气。

救人却成罪犯,以讽刺的叙事手法展开法律和人情的深层讨论。

范文宁拥有高超医术,但是他不能在台湾光明正大给患者治疗。

昂贵医疗费用面前,只能在合乎法律范畴的工作,受制于条条框框现实因素。

清洁工的微薄收入填补不了医疗费用所需,紧急情况迫使徘徊法律边缘。

救人,一方面为救母,一方面给治不了病的患者“活口”。

挑战法律之下,是人性光芒绽放。

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揭露底层挣扎。

语言不通,身份缺失,没有社会保障……

镜头聚焦普遍存在现象进行社会批判。



写实手法映射移工群体在台湾的生存阻碍。

外地劳工就医受限,金钱和身份暴露风险等原因,他们大多只能承受病痛。

正如剧中一个桥段,范文宁看到病人肿胀的腿,建议去医院手术治疗。

当他们知道要去医院,最害怕的不是即将面临死亡,而是身份暴露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 。

宁愿逃跑也不愿意去医院。

范文宁目睹这些人在台湾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

剧中用大量的镜头展现小人物的生活困难,但没有刻意煽情,而是放大温暖,用人性温度抚慰角落里孤苦无依的灵魂,引起共鸣。

范文宁进行无数次拯救,哪怕没收入,没有专业的器材。

正如那次在医院进行治疗一样,医生的天职和善良本性容不得他袖手旁观。



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正在求救,维护人权的机制却在阻止医生进行治疗。

象征希望之地的医院在生死时刻竟然喊出天价费用,用“没钱无法实施手术”的威胁进行谈判。

犹如在进行一场商业项目价值评估,资本家用贪婪的语气争取最大剥削。

外劳受伤,医生索要医疗费,包工头卖力砍价,双方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只有受伤的劳工痛苦呻吟,生命正在倒计时离他而去。

生命的价值甚至抵不上三万块手术费。

资本无情压榨底层,利益建立在生命至上。

医院是犹如冰冷指挥者,医生为执行者,手术拿得起,放得下,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冷眼旁观。



“穷人不配生病”这个笑梗,没有停留在玩笑或笑话里,停留在身处其中的人的生活里、苦笑里。

站在医院门口,没钱没身份就被拒之门外,不论是否病重,是否为将死之人,总之不能进去。

现实写照赤裸裸刺穿医疗表皮下,直社会痛点。

医疗体系的冰冷规则束缚正义之光,垂死挣扎的人被抛在角落里,挤入另外一个世界。

规则制度下,不仅外劳面临多重压力,身为精英医生的郑琬平也受限其中。

受制医院官僚压,规则扼杀同情心。

“体制”层面以相对隐喻的方式揭穿官方制度对少数群体之政策措施的不完整和不彻底。



同时指出资本在法治制度上进行所谓的合理营业的“打压”。

资本的打压郑琬平的医院职场工作。

说话做事受到“监控”,卑微求助换来一次次拒绝。

很讽刺,但这就是现实,是残酷的真相。

然而,绝境之处总有微弱的光亮照亮黑暗。

没有英雄主义,只有来自底层的“反抗”和自救。

既有陌生人对陌生人的同情和帮助,也有亲情、友情,不掺杂任何利益的情感串联起人间正道。

“准则之中坚守正义之道,法理之外亦有人间温情”

范文宁进行治疗,没有精装的手术室和专业的医疗器材,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人命更重要。



机场厕所到太平间,再到废弃区,躲开法律监控,进行一场又一场救赎。

简陋的环境,仍有人在为与己无关的生命进行奋斗,无关费用和利用价值。

用一份微弱的力量救同胞,无关身份地位,只有生命垂危时刻彼此心中对“生”的追求。

公认的制度规则容不下边缘底层,他们就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救赎。

郑琬平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承受身心巨大压力。

努力平衡职场和生活,也在其中心力交瘁,但自始至终,亲情给足她前行动力,出于一份爱砥砺前行。

随处可见的温情在底层盛放。

郑琬平和范文宁的相遇是冥冥之中的善念指引。

表面上,他们一个是打黑工的,一个是白衣天使,是世俗中的“黑”和“白”。



但放在“救治”环境中,他们本质上站在同一个立场,打破既定界限。

站在“自救”“救赎”的立场,人性的纯粹增添主题的力度和厚度。

没有非黑即白,不论是代表法律的警察,代表明确制度的医院,还是代表“救赎者”的郑琬平和范文宁,他们只是一个小缩影。

他们都不代表十全十美的善和恶。

警察抓人,女警察公报私仇,企图安上贩卖人口罪名,判范文宁入狱之罪。

医院虽然代表希望,但现有制度的压榨也在扼杀很多人的希望。

郑琬平本性善良,但却在医院里选择向制度低头而撒谎。



在家,她看不见越南佣人的付出,只是一味埋怨不够尽心尽力。

范文宁同情越南同胞,尽力给他们生的希望,却看不清郑琬平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将自己的遭遇归咎郑琬平。

制度也好,人也罢,都不是天衣无缝的好。

这部剧切入视角和主题剥开现实,让不完美机制漏洞被看到,让底层的苦难被看到,从而深入探讨,激起群体反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