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这是一场政治迫害。”面对媒体揭露的五角大楼泄密丑闻,美国总统特朗普终于打破沉默,在接受播客采访时替其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强硬辩护。只是,这句“老调重弹”的借口,听起来比以往更加苍白无力。毕竟,此次事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文字、有证据、有具体责任人的实锤泄密。就连特朗普亲密的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华尔兹也不得不承认,他“错误地”将一名记者加入了军方高层用于讨论对也门胡塞武装空袭的群组。而总统的回应不是道歉、不是追责,而是惯性地将事态定性为“政治斗争”,将媒体斥为“敌人”,将一切批评视为“猎巫”。



然而,事实却无比清晰:此次泄密事件的核心并非技术失误,而是体制失控。一名记者意外收到五角大楼高官关于即将发起军事打击的详细作战计划,这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大漏洞,更是对军人生命与作战任务的严重威胁。泄密平台不是国家专属通讯系统,而是民用聊天软件“Signal”;泄露信息的不是低阶人员,而是国防部长本人;泄露过程不是孤立操作,而是多位高官集体在群聊中发布战略细节。若不是《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伯格保持克制,没有提前泄露信息,后果将难以设想。

尽管《大西洋》月刊未在空袭前曝光内容,但在五角大楼与白宫集体否认、试图压制真相后,戈德伯格选择公布了群聊详细内容,还原了所谓“无关紧要”的信息内容。其中不仅包括空袭时间表、武器种类、攻击顺序,甚至涉及是否击杀目标以及美军轰炸后建筑物坍塌的现场反馈。这些信息不是模糊猜测,而是赫格塞思、华尔兹等人亲手敲下的文字记录。

面对这份摆在公众眼前的“群聊原文”,白宫依旧试图用“没有涉及国防机密”来消解舆论愤怒。但问题是:美国自诩“情报之国”,难道判断机密的唯一标准只是是否贴上“密级标签”?只要没有在SCIF(敏感隔离设施)里发布,就是安全行为?这番逻辑,不仅令外界哗然,也令美国盟友忧心。正如欧洲外交界普遍评论所言:“如果是敌对国家泄露了这些信息,我们会升级防范;但如今美国自己暴露了软肋,我们只能祈祷未来不会更糟。”



特朗普在事件曝光后第一时间也不是责令彻查、强化管控,而是站出来否认、洗白、转移焦点。他坚持认为“对袭击没有影响”“那次行动非常成功”,仿佛一场军事行动只看结果,无需关注其安全与程序的合法性。而当民主党要求赫格塞思引咎辞职时,特朗普不仅公开为其背书,还大肆抨击媒体“别有用心”,声称这是又一轮“左翼媒体的猎巫”。但问题在于,媒体没有创造事实,只是揭露了真相;真正“别有用心”的,是那些明知风险却仍滥用非安全平台传递军事命令的权力持有者。

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已经明言:“如果赫格塞思没有勇气辞职,就应该被立即解雇。”而这一呼声,不仅是对责任政治的呼唤,更是对国家安全原则的基本维护。此事的严重性早已超越党争范畴,它考验的是一个政府是否还具备最起码的组织纪律性与行动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不是特朗普政府首次陷入泄密争议。从早年的“通俄门”文件泄露,到马拉拉戈庄园发现大量未归档机密,再到此次信号群聊事件,信息安全在特朗普治下不断沦为笑谈。而特朗普每次应对方式惊人一致:否认、攻击、甩锅。一边宣称自己“从未泄密”,一边又自夸“我知道的比五角大楼更多”,形成了令人困惑的双标政治表演。



如果说过去这些事件还可以归咎于“个人疏忽”或“技术漏洞”,这次群聊泄密事件已经把权力傲慢与治理松散暴露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位认真履职的总统,在看到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如此“草台班子”操作后,首要选择应是启动独立调查、明确问责。但特朗普显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他深知,这个“信号群组”反映的不仅是一次意外,更是他的执政风格的真实写照:排斥专业、崇尚圈子、藐视制度、操弄情绪。

“政治迫害”这四个字,听起来固然激烈,却无法掩盖事件背后赤裸裸的失职与混乱。特朗普或许可以借此再次煽动其基本盘的同情与愤怒,但他无法抹去群聊中那些真实存在的时间、地点、武器和命令。如果这都不是安全漏洞,那安全一词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