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可是生活在资源极度匮乏的世界,想找到食物,需要长途跋涉,据说每一天至少跑步30里地。而且,他们的食物源非常不稳定,不知道哪棵果树有果子,哪里会跑出来一只野兽。就算找到了食物,哪里又知道明天会不会有?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样的人能活下来?当然是那个始终觉得获得的还不够,促使自己别停下来,继续去奔跑,去寻找的人。也正是这一类人,容易把基因留传下来。随着一代代进化,人们对于稀缺的感受,就深深植入了基因。
即使后来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我们迅速弄清楚了怎么样去更高效地制造食物,我们的生存环境迅速由稀缺变得丰饶,我们依然会被原始的基因促使着去思考和行动。去吃比身体需要更多的食物,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去买不必要的东西,专注于去获得我们没有的东西,而不是去享受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作者说,在现代社会,即使我们拥有的已经绰绰有余,我们也很少认为自己如此幸运。这个倾向,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感受到,但是它深深缠绕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让我们格外容易感到匮乏,也就格外容易对某些事物上瘾。而当我们对稀缺的执念达到了一定程度时,有一种状态就会产生,加重我们的上瘾反应,这种状态,叫做心智窄化。也就是,我们的认知被局限在一个单一的关注点上,满心满眼只关注你认为稀缺的事物,仿佛世界上其他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于是,我们格外在乎它,格外对它沉迷。回忆一下,你生命中对某个人、事、物非常上瘾的时刻,那个时候的你,是不是为了这一片树叶,忘记了整个森林的状态呢?
接下来咱们再从化学的角度来说一说,当我们感到稀缺时,我们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那个时刻,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出一种你可能并不陌生的物质,叫做多巴胺。你可能听说过,多巴胺是掌管快乐的物质,它的分泌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多巴胺还有一种作用,就是促使我们去追求快乐。比如说,我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喝了一杯酒,感到压力得到舒缓,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把喝酒跟追求快乐之间做一个连线。下一次,当我们再次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来产生对一杯酒的渴望。当我们刷了一阵短视频,觉得挺有意思的时候,我们的多巴胺会告诉我们,继续刷下去吧,你会更快乐,于是我们就上瘾了。
你看,多巴胺不仅掌管快乐,还掌管着我们的上瘾反应。有人曾提过,能不能通过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来控制上瘾反应?千万不能。因为多巴胺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会调节我们的运动,影响我们的排尿系统,控制我们白细胞的生成等等,如果真的去调节多巴胺,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严重的疾病,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要想战胜上瘾行为,还是要从它本身的机制入手,看透驱动行为的模式,然后击破它。接下来,咱们就来说一说,上瘾行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先来看一个在美国让很多人上瘾的赌博机器,它揭示了上瘾的原理。这个机器就是老虎机。老虎机的操作非常简单,按下按钮,滚轮转动,特定的图形出现在屏幕上,玩家赢钱。据说在美国的赌博之都拉斯维加斯,老虎机是最热门的博彩玩具,存在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加油站、餐馆、机场航站楼等等。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老虎机是一个最不受待见的赌博项目,人们更喜欢玩纸牌游戏、骰子游戏等等,认为老虎机特别无聊。老虎机能华丽转身,在整个拉斯维加斯风靡,是因为有一个叫雷德的人,对于老虎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首先,他在老虎机上添加了声光电效果。当你赢钱的时候,它会发出令人兴奋的响声和光芒。更重要的是,他把这台机器的获胜机制给改变了。按照旧机制,人们在游戏的大多数时间会一无所获,在少部分的时间会获得比较大的奖励。假设我们手里有10美元,每场比赛下注1美元,按旧机器的玩法,会让你一次都赢不了,或者赢那么一次,一次赢个2美元。大概率,你用两分钟的时间,把10美元输光了,也就不想玩了。但是雷德的机器,加多了赢钱的次数,减少了单次赢钱的数额,并且把每一次赢钱的数额设计得大小差异比较大。比如说玩了一两次,就赢了10美分,再下次没有赢,下下次赢了50美分。总的来看,赢钱数额甚至还比不上旧机器,但是玩家们乐此不疲,平均游戏时间是15分钟,而且对这个机器的印象是,让他们非常兴奋,还想继续玩下去。
你会发现,旧模式和新模式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提供的激励到底是不常出现的大奖励,还是随机而密集的小奖励。很显然,一个始终能吊着你,给你一点小希望的奖励机制,更能够驱动我们持续行动下去。通过对老虎机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其他的调研成果,总结出了上瘾背后的机制,他把这个机制命名为稀缺循环。它由三个步骤组成。稀缺循环的第一步,叫做机会。也就是说,它得是一个有可能会让你的生活变好的事物,比如说金钱、食物、信息、地位等等。我们玩老虎机,是因为有赢钱的机会。机会给了我们踏入这个循环的理由。稀缺循环的第二步,叫做不可预测的奖励。这个奖励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可预测。第二是,出现次数比较密集。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回报往往是可以预测的。我们感到痒,就去挠一挠,于是就不痒了。感到饿,就去吃一顿饭,于是就不饿了。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我们会得到工资。这种固定的、可预测的奖励,只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不会让人上瘾。
但是,当奖励不可预测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令人兴奋的悬疑和焦虑。那种感觉让人沉迷。我们刚刚提到的老虎机,在旧的模式里,你可预知到你大概率一无所获,只有小部分时间能获奖。但是在新模式里,你不知道这一次是输是赢,也不知道奖励的大小是多少,很显然,新模式更加具有不可预测性。稀缺循环的第三个步骤,叫做快速的重复,也就是这个行为可以被不费力地、迅速地再做很多遍。产品设计者会为快速重复设计丝滑的通道,就像老虎机的奖励揭晓之后,你可以马上开始下一轮。在这不费力的、快速的重复过程中,我们的理性被麻痹了,奖励来得也越来越快,于是我们就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了起来。
拿着这个稀缺循环模型,来洞察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发现它极其有解释力。比如说刷短视频上瘾行为。第一步,我们首先看到了可以放松一下的机会;第二步,刷到的视频有的好玩,有的没意思,这就是不可预测的奖励;第三步,快速的重复性,动一动手指就能划到下一个内容。是不是重复得很快?三个步骤叠加,于是我们深陷于短视频不能自拔。再比如说吃零食,现在零食的适口性被设计得越来越好,不需要过分地咀嚼,形状小巧,一口一个,这都是便于我们快速重复的设计。在直播间购物,主播过品过得非常快,好坏品掺杂,这种安排是用不确定性的奖励和快速的重复,在引导你上瘾。
稀缺循环的三个步骤,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对于上瘾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个模型里的一个调节变量。这个因素就是事物的浓度。浓度越高我们越上瘾。比如说,好吃的东西,越美味,营养越浓缩,越能引诱我们欲罢不能;短视频,爽点越密集,恨不得一分钟的时间来四五个转折,越容易让我们沉迷其中。在现代工业社会,很多事物都是朝着浓度越来越高的方向被加工的。我们之前吃的食物并没有那么可口,营养含量也没那么高,曾经看过的娱乐内容,爽点并没有那么密集,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那么容易上瘾。但是现在,面对如此多高浓度的物质,我们更加容易深陷其中。
认识到整个稀缺循环的机制后,你的脑子里就多了那么一根弦儿,遇到了类似的情境,能识别出来——那是稀缺循环,并且心生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