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引题)

三位大学生的青春奔赴(主题)

山西日报记者 李林霞 杨家炜

在时代的召唤下,3位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选择了偏远地区的艰辛与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成长、奉献、梦想的生动篇章,也是无数投身西部、奋战基层的青年学子的缩影。

我的阿勒泰

“我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个普通单亲家庭,2008年父亲因病去世。考上大学后,我申请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并顺利完成学业。”李澜说,这一经历让她逐渐明白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与付出,并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2023年从晋中信息学院毕业后,她如愿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

“从报名西部计划到最终来到新疆,我经历了5个月难熬的日子。”李澜回忆说,说服家人,克服毕业前的各种彷徨、焦虑及忐忑,2023年8月,她跨越3000公里,坐了50个小时的火车硬座,终于来到了阿勒泰,开启了自己的志愿之旅。

吉木乃县是一个边境县城。“刚来时感觉自己就像花儿离开了土,强烈的水土不服,第一年里发烧感冒成了常事。”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山西的李澜,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来到吉木乃县的第一个月曾崩溃大哭,“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甘和无法平衡生活与工作的疲惫充斥着我”。

“我要为这座边境小城的发展建设而努力。”在500多天的志愿服务后,李澜对志愿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越来越深情的羁绊:敬老院里,她和同伴陪老人们聊天,并热心地给他们拍照;高考志愿服务点,她热情地把水塞给路过的阿姨,得知她是来自遥远山西的志愿者时,阿姨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握着她的手嘱咐“好好照顾自己”,感谢他们为吉木乃的付出;新疆博物馆里,她颇为自豪地回答一名乌鲁木齐市高中生的提问:我们吉木乃县是新疆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通天洞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当我站在67号界碑前、红蓝分明的中哈界桥上,望着对面的戈壁荒芜寂寥,一转身,看到的是壮丽辉煌的吉木乃口岸。”这样的体验让李澜愈发自豪。从受助者到践行者再到见证者,她用一点一滴,书写着与国家同频共振、与梦想同生共长的动人乐章。

大学生的蜕变

3月20日8时30分,张恒毅已开始在八里庄村村委会上班。“我老家是山阴县马营庄乡西安峪村,和八里庄村同属一个乡。”张恒毅毕业于太原工业学院,如今是八里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他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

“最初是在马营庄乡政府工作,是政府购买基层服务岗位。后来在县农业农村局工作,2021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兜兜转转却从未离开过农村,张恒毅说,这些经历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真切感受到为人民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

“记得当时一到乡里,领导便把‘六权治本’资料整理工作交给了我。资料杂乱无章,我一点点查阅、梳理、整理,把各类信息仔细地输入电脑制成文件,进行汇总,并分门别类制作了文件夹。”张恒毅回忆说,“那段时间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办公室常常只剩下我一个人,周围一片寂静,只有电脑风扇的嗡嗡声陪伴着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最终工作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基层工作虽繁琐复杂,但只要用心去做,保持信心和耐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张恒毅感慨地说。

“那户村民家较偏远,路也不好走。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去时,却发现大门紧锁。”那段时间,张恒毅的任务之一是入户检查村民房屋安全情况,并拍照记录,发现村民不在家,他便通过电话联系。“刚开始村民还有疑惑,一番耐心解释后,他理解了,还热情地说马上就赶回来。有时碰上村民有事,我们就约好时间再去检查拍照,坚决不漏掉一户。”他在讲述时不好意思地说,“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

这一件件“小事”,在张恒毅看来,正是基层工作的意义所在。“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任务,都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他说,这一件件“小事”也给了自己一场刻骨铭心的历练。“如今,我的心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从懵懂到成熟,愈发坚定了扎根乡土、为乡亲们谋福祉的决心。”

跨越千里的承诺

2017年7月22日,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王静与两位同伴一起坐上了前往西藏墨脱的火车。那时的王静未曾料到,这段支教经历,即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王静在西藏墨脱县完全小学的第一节课是语文早读。第一次上课,她紧张得连自我介绍都忘得一干二净。下课后,一群孩子在楼道口围住了她。“老师,你是从哪儿来的?”“老师,你能在这儿待多久?”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可随着问题的抛出,那光芒渐渐被惆怅所取代。见状,不忍让孩子们伤心的王静犹豫片刻,蹲下身轻轻握住了孩子们的小手:“我是山西来的,山西的老师来了就不走了,会一直陪着你们!”听到王静的许诺,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这个承诺,自此成了王静心底最甜蜜的负担。“西藏的孩子们经历了太多离别。边疆地区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的教育支援,更需要长期稳定的师资力量。”王静感慨地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由于路途遥远,墨脱县完全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节假日时,王静便陪着他们做游戏、学知识,“学生们都很依赖我,有些年纪特别小的孩子甚至会叫我妈妈。他们那纯真的笑脸,就是我坚守至今的教育初心。”

一年的支教服务期转瞬即逝,返程那天,孩子们不舍地围在王静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个孩子仰着小脸,认真地对王静说:“老师,下学期我们就长大啦,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另一个孩子也抢着说:“老师,我要快点长大撒,等你回墨脱的时候,我就能开车去接你啦。”王静只能控制着几欲夺眶而出的泪水,努力微笑着与孩子们挥手告别。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我想永远做那个点灯的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教育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这是我的终身事业。”2022年,刚毕业的王静毅然放弃了家门口稳定的工作,再次坐上了前往西藏的列车。她知道,无数像她一样的西藏教师,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用爱与奉献书写与西藏孩子们的温暖故事。

来源:山西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