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羽衣甘蓝饮品)没货了,卖完了,得等明天。”3月末,当一些顾客想要在午后下单一杯冰沙奶昔口感的“羽衣甘蓝·轻畅杯”时,却被茶百道的工作人员告知“库存不足”



消费者欲购买却遇库存不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今,茶饮品牌掀起了新一轮的“健康内卷”。继喜茶在去年推出的羽衣甘蓝奇亚籽“纤体瓶”成为爆款后,口感不好、名字奇特的多款食物成为今年各大茶饮品牌争相推出的新品原料,单杯价格动辄二三十元,不少消费者直言“又贵又难吃”

尽管带有苦涩味,与健康、瘦身概念绑定上的“超级蔬菜”羽衣甘蓝蹿红后身价大涨,与其类似的饮品则被不少网友捧为“超模水”。近日,记者以意向购买者身份询问了种植户王杉杉(化名),据他介绍,去年夏天羽衣甘蓝一度0.8元一斤也无人问津(按吨卖),今年按吨卖已经涨到3.5元一斤了,零售价5元一斤,“喜茶推出那款羽衣甘蓝饮品后,带火了原料⋯⋯我们今年还在给古茗的原料商供货”。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市面上使用“羽衣甘蓝”制作的新茶饮品牌已有茉酸奶、喜茶、茶百道、树夏、沪上阿姨等十余个,合计推出超30款产品。但与此同时,有多位营养专家告诉记者,羽衣甘蓝进入饮料后,其蔬菜纤维已大打折扣,此外,如果为了平衡口感选择额外加糖,会让看似健康的羽衣甘蓝饮品变成一杯高热量饮品。

从滞销到爆火

新茶饮点燃羽衣甘蓝产业链

“这个菜没什么味道,感觉羊也不爱吃,它属于减肥产品。”王杉杉和记者谈及他种植羽衣甘蓝的经历,“羽衣甘蓝原先是荷兰品种的蔬菜,后来中国也育了苗,其中又有很多细分品种,颜色淡的客户不要,(因为)榨在果汁里不好看。我们从2024年10月开始种羽衣甘蓝,曾经也赔过,颜色淡的卖不掉,种出来只好扔了。”

在王杉杉看来,羽衣甘蓝的“第一把火”是喜茶的“纤体瓶”点燃的。2024年7月,喜茶与安踏冠军联名,趁奥运会的热度推出“羽衣纤体瓶”,随后又推出“去火纤体瓶”等产品,让“超级植物茶”系列成为2024年新茶饮行业的现象级大单品,众多品牌跟进推出植物茶系列。



各大茶饮品牌纷纷推出羽衣甘蓝系列产品 图片来源:平台截图

2025年春季,“超级食物”的概念变得更“卷”。记者采访获悉,伴随“轻养生”概念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饮品时,愈发钟情于“内含”丰富的,特别是“超级食物”(即营养密度高、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如羽衣甘蓝、姜黄、奇亚籽等。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如今市面上使用“羽衣甘蓝”制作饮品的企业已有茉酸奶、喜茶、茶百道、树夏、沪上阿姨等十余个,合计推出超30款产品。其中,既有作为主打系列常年提供的产品,也有些仅在限定节令提供,而含有羽衣甘蓝的饮品售价往往超过20元。

曾经售价几毛一斤,菜农口中“羊不爱吃”的羽衣甘蓝,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成为饮品界“香饽饽”的背后,是国产饮品品牌的“力推”。

产品热度攀升也助力上游原材料需求水涨船高。王杉杉称,目前有一家北方的公司来找他订购羽衣甘蓝,每个月需求60多吨。“一车装9吨,我们放在冷库里等他们来取货。现在他们还考虑把一部分的果汁加工也与我们合作,把榨汁机放过来在原产地加工。”

在价格端的感受更为明显。王杉杉表示,他在山东种植羽衣甘蓝,目前价格为3.5元一斤(按吨卖)、零售价5元一斤;经过批发商卖给西餐厅、轻食店就变成15元一斤;新茶饮品牌要求只选取羽衣甘蓝中的一段使用,把根去掉,卖9元一斤。而在去年,几毛一斤的羽衣甘蓝甚至一度卖不出去。

锋面评论

低GI,是健康救星还是甜蜜陷阱?

最近发现,身边不少朋友开始注意控糖减脂,或者说,有健康焦虑的人变多了。精明的商家反应很快:一些商超专设“低GI认证专区”(GI,血糖生成指数),低GI水果成了健康消费新宠儿;曾被嫌弃“又苦又难吃”的羽衣甘蓝,从每斤八毛涨到三块五,成了奶茶店的畅销单品。低GI,是健康焦虑的解药,还是智商税的马甲?

GI,指“升糖指数”,用来衡量吃东西之后的血糖反应,是有科学依据的。这羽衣甘蓝的GI值,就特别低,膳食纤维含量高,能促进肠道蠕动,延缓糖分吸收。苹果、草莓、柚子等水果也类似。

当水果贴了“低GI”标签,奶茶加了“羽衣甘蓝”,价格水涨船高,却依然抢手。社交平台上,“羽衣纤体茶”“绿色续命水”的教学视频火了;一些高GI水果,甚至也被贴上健康标签,美其名曰“改良品种”。

其实,“低GI”和“健康”不能直接划等号。比如羽衣甘蓝,榨汁后会损失膳食纤维,假如额外加糖,还会变成“高热量炸弹”;再比如水果,血糖波动情况更取决于吃的时间和分量。餐后把苹果当甜点,血糖可能升得更快,不如饭前半小时吃。更何况,肠道菌群、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哪怕同一个水果,血糖反应也有个体差异。

无论是低GI水果还是羽衣甘蓝饮品,本质都是健康焦虑催生的消费狂欢。它们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对科学养生的渴望,也暴露出对“新概念”的盲目追随。

别急着加入狂欢,也别被噱头玩坏了,让我们先回归常识。真正的健康,不需要那么多“符号”。与其追捧某个“认证标签”或某款“健康食材”,不如记住老祖宗的智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不管哪种食物,别盯着吃,合理搭配才是王道。毕竟,再聪明的水果、再绿色的蔬菜,也治不好“乱吃”的病。

新民晚报(作者 曹刚),综合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施雨

编审:何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