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李南洋、夏寒柯、陈永杰、匡俊钢、邓小钦、李炳烨、罗润东、成铭江8名大学生应邀走进四川省人大机关的会议厅,“零距离”旁听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并代表青年学子进行发言。
当天,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修订草案)》等议案。
8名大学生都是第一次旁听人大会议。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陈永杰说,过去在课堂上学习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概念,在今天的旁听过程中,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现实体验。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成铭江对此次会议的感受是“严肃,但有温度”。作为一名在校创业大学生,他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的审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上学期间,成铭江在不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但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了苦恼:自己的成果怎么才能更好地落地?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强化对科研竞赛成果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因此,他对这部审议中的条例(修订草案)抱有期待。
旁听期间,成铭江记下了满满4页笔记。在参加旁听之前,他觉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普通学生来说“遥不可及”。然而,他参会之后发现,人大代表提出的许多建议,都与青年学生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
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生李南洋在旁听时遇到了“巧合”。就在前一天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上,作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的授课教师韩旭恰好提到了他参与起草《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修订草案)》的案例。
今天作为一名旁听者,李南洋亲眼见证了这项立法工作,也刷新了自己对人大立法工作的认识。“立法并非我之前想象中的那样,由几个领导拍板决定,而是一个充分听取了来自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后,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修改的过程。”李南洋说,对一名法学生而言,这是一堂极其难得、身临其境的法治实践课。
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是四川人大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而重点邀请青年学生旁听人大会议,是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有针对性的一项工作安排。截至目前,四川人大办公厅已组织140余次、1300余人的旁听活动,其中不少旁听公民是青年朋友,基本上每次会议都有至少2名在校学生。学生们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体现到了人大立法、监督等具体工作中。
在旁听之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罗强在会议上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化青少年学生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参与,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他勉励大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把握历史机遇、增长知识本领,在各自领域勇当排头兵、生力军,以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罗强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强化青少年学生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参与,完善公民旁听制度,拓宽师生旁听渠道,增强宣传实效,强化交流学习,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理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
此次旁听会上
同学们讲了哪些建议和想法
川川摘编了部分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大学 李南洋
现在人大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已较为紧密,但多数学生只有在上课时听老师讲相关内容,我们大学生也希望为法制建设出一点力。建议建立“代表进高校”机制,通过代表实践指导,专家理论指导,组织师生参与立法调研、案例分析和比较法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代表建议或法规草案。
西南交通大学 陈永杰
希望四川人大多派代表、经验丰富的老师走进校园,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履职经历和心得。畅通青年建言渠道,让人大决策更贴近青年需求。同时,也希望人大官网或微信公众号,用动漫、短视频等形式普及法规知识。
四川师范大学 匡俊钢
人大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渠道,而地方立法则是国家治理的“微观缩影”。作为青年学子,我将以“知”的执着扎根法学理论,以“行”的担当参与法治实践,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铭江
我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我们提供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升华;期待能够有更多跨学科课程,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培养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也建议针对大学生创业多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对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有更高的支持力度和激励政策。
▌本文来源:四川教育发布综合四川人大、中国青年报、部分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