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各位同行朋友,从去年开始,工作强度较大,睡眠不太好,一系列连锁反应搞得颈椎很不舒服,尽可能的少用电脑,因此我请了一位兼职小编,人在武汉,所以公众号经常显示在“湖北”,我本人从从业以来一直在老君山景区工作至今,老君山所在的栾川县是我的家乡,能在家乡工作,舒适度还是非常高的。

最近有一件社会热点事件,引起了我的注意:

蜜雪冰城"隔夜柠檬"事件。媒体曝光门店使用隔夜水果切片后,舆论呈现两极分化:主流媒体强调食品安全底线,而消费者以"不是柠檬隔夜而是我买晚了"等戏谑表达表达宽容。

原本一件可能造成品牌灭亡的食品安全事件,居然反转成了事件营销。

还有另外一个我关注的事情:

小米Ultra"大鼻孔"设计。雷军在发布会上苦口婆心劝退"反人类鼻孔"设计,称其工艺难度堪比"给蚊子割双眼皮",但消费者却疯狂抢购。63%准车主指名定制该版本,工厂被迫连夜改生产线。

雷总团队在做ultra这款车之前,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绝大部分都不喜欢大鼻孔设计,后来先来了一波“预售”,雷总亲自请这些准车主吃饭,发现绝大部分车主都喜欢大鼻孔设计,不得不修改生产线。

最终这个营销大神也在反思,为什么市场调研和实际情况有如此大的反转。

再说第三个事情,可能大部分80后都有印象:



周杰伦超话登顶事件。2019年周杰伦微博超话排名低迷引发"过气"质疑,80后90后集体打榜后实现"1亿影响力"登顶。这场"夕阳红粉丝团"的逆袭,揭示平台算法与真实影响力的错位——微博数据无法衡量经典IP的国民度,反而成为代际文化冲突的放大镜。

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看来,流行乐坛的下一个教父周杰伦,国民度max,每次演唱会门票都是一秒被抢光这种级别,居然微博超话人气低迷,最后80后、90后维护了自己的偶像,集体打榜登顶。



数据再一次说谎,微博超话不能代表娱乐明星真实的知名度。

这样的案例很多,能够清晰地表明一个观点:

网络热度,即网络舆论和现实的博弈规律。

其中有一些传播学的理论,值得旅游人来研究:

1.算法放大效应:平台推荐机制易将局部真实扭曲为整体印象(如蜜雪冰城事件中的"选择性监督"争议)。

2. 情绪代偿机制:公众通过消费争议事件实现心理平衡(如周杰伦打榜中的"情怀消费")。

3. 认知茧房固化:社交媒体加剧群体极化,形成"信息孤岛"(如美国大选中的舆论撕裂)。

对传播学理论的研究,非常有助于对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我们之所以研究抖音、研究小红书,是因为这些网络平台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信息集中的载体,但是这些平台是可替换的,有多少互联网公司虎视眈眈的等待着这些平台触碰红线,最终取而代之。

暂时抛开旅游景区的行业属性不谈,单独来看一个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出圈,成为一个国家级品牌过程中,传播学中有哪些特点。

1.国民度元素越多上限越高

当品牌信息与公众认知基模高度契合时,传播效果呈现指数级增长。如百度当年横空出世,得益于“众里寻她千百度”;如农夫山泉,品牌名称直指核心属性,“农夫”传递质朴形象,“山泉”强化天然水源认知;如华为,中华有为,体现民族使命感。

2.使用群体和网络发声群体越接近声音越大

根据网络数据,截至2024年8月,中国网民中25岁以下占51.2%,30岁以下占70.6%。根据b站的数据,30岁以下用户占比78.67%,其中18-24岁占60.28%,25-30岁占16.71%,平均年龄22.8岁。这一群体日均使用时长达99分钟,是内容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网络发声群体是以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导,这也不难解释,那些特种兵捧红的景区和城市,就是迎合了网络主流发声群体的审美。

在口罩三年里,大家伙都在说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比较尴尬的是,时间还是过得太快,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叫法,“一代Alpha”,即2010年后出生的人,未来5到10年,z世代和一代Alpha将成为互联网发声的主要群体。

这些群体能够消费的产品,能够讨论的话题,都是互联网的热门。

3.阶段性增长日常缓慢下跌

如果把品牌知名度看成一个曲线,知名度越高,数值就越大。常规理解是这样:

即随着时间的推进,品牌知名度逐渐增长。

如果细分了话,不是这样,更像是个股的牛市。



实在找不到配图,我就自己画一个。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在某个时间点因为某个事件,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这是需要营销大神来操盘,阶段性增长。

二是日常没有特殊性事件,没有热点的时候,知名度是在缓慢下降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星过段时间总要制造一点话题,保持知名度,至少不下跌。

三是一炮走红,即通过某个事件直接成为国民级品牌的概率很低,甚至几乎没有,我们能够熟知的案例,背后都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一步登天是非常难的。

4.热度越高的品牌出现网络舆情的概率越大

网络热度是双刃剑。用以前某女星的话来说,就是“能够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其实这位女星做人做得还是蛮不错的。

公众人物没有隐私,都是在显微镜下生活,很多明星抑郁,殴打记者什么的,说明他们不适合做明星,通过关注度来赚取天价的出场费,自然要忍受无处不在的偷拍。

高热度品牌负面消息的扩散速度是普通品牌的5.3倍,高热度品牌负面事件引发的负面情绪强度是普通品牌的1.6倍,高热度品牌舆情平均持续时间长达23天,远超行业平均的7天。

绕了这么多,最后来说说旅游景区,如何通过网络热度来破圈。

出圈、破圈、颠覆,这些词,其实已经被喊烂了,真正去做,都是一头雾水。我个人感觉从战略方面,景区破圈需要两个基础,如果解决不了,即使破圈了也是昙花一现,网上常说的从网红到长红,就走不通。

一是完善产品。完善各种各样的配套、团队、架构、顶层设计、股权等等等等,真正把产品做成。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滚动发展,一边完善,一边营销,一边提升,好比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景区原有的产品基础不完善,想通过某个事件来走红,难度极大。

二是颠覆玩法。另辟蹊径也不是不行,完全颠覆,做传统旅游的有时候容易思想固化,想不到那些奇奇怪怪的文旅项目,似乎经营的都不错,尤其是一些七拼八凑的乐园,网红项目集大成之不夜城,等等等等,对于一些基础不牢,还有一些资金的景区,可以完全的颠覆。

这个世代,存在即合理,网络不管是有多少奇谈怪论都不奇怪,收入和支出的报表不会造假,对待这类项目,找内部人员打听一下,自己也多看看,确实有非常不错的第三方策划机构,是能够把景区给颠覆掉的。

在这个基础上,景区才有破圈的可能性,在这里主要说下破圈的方法论:

1.发展方向需要清晰明朗

曾经有个挺熟的景区,高管团队一起到老君山学习,之后聊到了他们景区,名字就不讲了,五位高管各说各话,从观点上居然能够分为三派,代表着景区三个不同的突围方向。

你要问我对不对,未知的事情没法评判,干旅游这条路,从来没有稳健的成功路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三个突围方向,其实都对,但是正确答案是需要五个人一起三选一,而不是各说各话。

能干到决策层,必定有两把刷子,对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看法,一般都不会错,但是思想无法统一,那就无法推动景区发展。

2.拼命制造热点量变引起质变

曾经有个奇怪的见闻:

某国内知名景区,要求第三方抖音营销公司,预测未来的抖音能够获得多少流量和多少点赞,提前报备,真是无语凝噎。

市场上再牛逼的营销专家,也不能预测精准的数据,让我来说,只能给出未来几个月周期内宏观上能够达到什么数据,资源优质的景区,数据会好些,资源差点的,数据自然会差些,但是预测单条数据,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如果能够精准预测,那只能说,数据有假。

指望天降热点,莫名其妙走红,几乎不存在,在景区策划方面,不管是产品策划还是活动策划,没有捷径,只有拼命打造,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3.卷起来卷王才能出圈

旅游景区的出圈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占有率的大幅度提升。

这个过程中,势必有其他景区市场占有率的大幅度萎缩。共同繁荣的局面也有,如口罩三年后报复性反弹的那次,旅游景区似乎被打了肾上腺素。

要卷,就要和国内最卷的景区卷,跟自己比有用,但是不明显,跟同行比同样有用,但是容易被带跑偏。目前比较推荐的对标卷的对象是开封的万岁山,前后两个月去几乎是两个不一样的景区。

卷在商业竞争上,最大的好处是打乱“友商”的阵脚,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大家是合作伙伴,共同做大蛋糕,但是在消费降级、经济消退的现状来说,友商是竞争对手,有合作也有竞争。

几乎每个景区,在每年的各个节点,都有一套自己的习惯,到某个节点该做什么事情,现成的,微创新、微提升,这个是几乎所有景区的常态,倘若你的邻居景区,每次都比你提前几天做活动,似乎效果还不错,当你做活动的时候发现游客同期减少了,你会怎么想。

在这里,我支持所有正面的竞争,看谁玩的花样更秀,但是不支持也不提倡恶意竞争,恶意竞争的表现很多,我也了解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免得给大家教坏了。

4.放大热点孤注一掷

作为一个成熟的决策者,日常工作中是一台没有情绪的管理机器,很少,甚至是没有做过孤注一掷的事情,连玩一个欢乐斗地主都不点加倍,点到为止,追求成功率。

在实际的景区操盘中,有的时候,需要梭哈,需要一锤定音。

如果大家都按部就班的开发、建设、策划节点活动,那么所有景区就像出厂设定的那样,该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景区也有自己的阶级固化,但是在我从业十年来,每年在国内都有两三个快速成为现象级热点的景区,虽然部分景区由于其他问题热度并没有保持,但不影响这些景区在热点巅峰的繁荣。

尤其是中小景区,如果每年的三五百万费用,都像撒胡椒面一样均匀播种,市场会增长,但是会很缓慢,抗风险能力很差,市场出现异动的时候,中型景区最难受,经济危机来的时候,打击的就是中产。

给中型景区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头部,要么一直平庸,消退成一个小景区。

在这里就需要中小景区的操盘手,时刻敏锐的观察市场动向,了解出圈的方向在哪里,在遇到机会的时候,也干票大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如果失败了,再猥琐发育几年,如果成功了,景区阶级跨越,收入大幅度增长。

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一个现象级的热点事件,能够短期增长20到30万人的游客,如果后续的跟进得当,每年能够增加40到50万,妥妥的阶级跨越,机会成本可能就几百万,上千万的合作,一般第三方公司都不敢递,景区现在还是太穷了。

关于景区破圈突围方向,我抽空专门写一篇,这个非常值得旅游人研究。

最后结个尾:

旅游人必须要了解传播学,深入了解了传播学,就能够穿透一切媒介平台。虽然传播了一些不太正确的价值观的咪蒙,事实上是很值得学习的网络炒作专家,寻找社会矛盾,放大化,吸引粉丝和流量,现在不做公众号了,做短剧同样做得风生水起。

旅游景区今年面临了高开低走,市场似乎太过于平淡,很少看到关于旅游行业的热点,与23年、24年完全不一样,从侧面看出旅游市场的萎靡,传播的热点也是板块轮转,最近一些奇奇怪怪的旅游新闻频次开始增加,相信很快旅游市场就会回暖。

以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