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平原、夏晓虹8200多册赠书在韩师图书馆专室收藏(引题)
藏书归潮:学术伉俪的知识反哺(主题)
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通讯员 卢裕钊 蔡焕杰 文/图
人物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潮州古城研究专家库首席顾问。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史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40余种。
日前,一则火爆全网的视频透露,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将把毕生藏书陆续捐赠给首都图书馆。对此,首都图书馆也将专门设立书房,以此展示人文学者是如何阅读、思考和写作的。
实际上,在陈平原的家乡潮州,这样的学者书房早已经有了“同款”——这些年来,这对学术伉俪已陆续向韩山师范学院捐赠了8200多册图书,其中还有被誉为“文史工作者必备工具”的“大部头”《四部丛刊》。为此,韩师特意设专门的赠书室进行收藏。
书籍最好的归宿,是下一双展开它的手。从私人收藏转化为家乡的文化资产,这一批批持续向韩师定向输送的书籍,成为了文化反哺的载体,帮助韩师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库”。它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承载着学者的家乡情怀。这个赠书室,也成为连接北大学者、本土学者、韩师师生及更多读者的节点。或许,它将成为一种“催化剂”——激活新思考、带来新碰撞、促进新交流。
赠书室设有5排各5米长的铁木书架。
自掏腰包捐赠珍贵“大部头”
“韩师图书馆在2018年就特别设立‘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进行专库收藏。”韩师图书馆馆长陈新红告诉记者,建立学者文库,除了丰富图书馆的收藏外,也可以作为研究学者学术脉络的档案材料,展现学者的思想轨迹。
在陈新红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位于韩师图书馆三楼的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这是专室收藏赠书的区域,一进门,正对着门的正是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我们特意将赠书收藏区域放在较低楼层的三楼,也是大家出入较多的区域,为的就是方便读者阅读。”
记者看到,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约有60平方米,设有5排各5米长的书架,书架之间的间隙也比较宽松,至少能容纳两名读者并排阅读。书架上陈列的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今古齐观——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与现代》《晚清报刊、性别与文化转型》等书籍,有《政大中文学报》等期刊,也有《陈平原文集》等本人著作。
在这批书籍里,有一部高教社版的大型典籍《四部丛刊》,总656卷,码洋32万元。《四部丛刊》上世纪初由我国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依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穷毕生精力纂辑而成,集聚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荟萃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华,被誉为“文史工作者必备工具”。这部“大部头”,被放在进门第一排最显眼的位置,占据了整整一排的书架。陈新红说,这套书由陈平原教授自掏腰包专门买来送给韩师,是直接从出版社寄来的,非常珍贵。
不仅专门买书赠送,陈平原教授还持续关心关注藏书情况。“陈教授特意对我们说,如果发现成套著作缺册,可以把目录整理好发给他,他会帮助我们补充完整。他的家乡情怀,令我们很感动。”陈新红说。
事实上,除了捐书,陈平原教授还担任潮州市文化顾问及韩山师范学院董事,在韩师策划“韩江讲堂”,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的学者到“韩江讲堂”开设讲座,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季了,既对师生开讲,也向社会开放,如今已成为韩师的一个知名品牌。像去年举办的第十一季,他就与北京大学张鸣教授、清华大学尚刚教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李文儒等,一起到韩师讲学。2019年3月,由陈平原教授倡导并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在韩师设立,筹资100万元用于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助力学校开放办学,鼓励韩师学子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已惠及55人次……每一份付出,都彰显出他回馈家乡的执着与热情。而在他看来,“如此坚持下来,便是为家乡作一点贡献。”
“用的是韩师图书馆最好的书架”
感怀于陈平原教授的用心用情,韩师也尽其所能保护、展示好这一批书籍。
据韩师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主任喻战书介绍,赠书室的书架是专门购置的铁木书架,是“韩师图书馆最好的书架”。为了更好地收藏这批书籍,目前赠书只供阅览,暂不外借,市民或学校师生都可以到赠书室阅览。图书馆也特意开辟专门区域,添置桌椅供读者阅读。“自从赠书室开放以来,时常有读者慕名而来。”
《韩师学报》编辑姚则强,正是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的常客。他告诉记者,此前有计划做陈平原教授的相关研究,且在陈教授主持《潮学集成》时,他也跟着中大的吴承学老师、韩师的黄景忠老师一起编其中的“文学卷”,因此常到赠书室了解陈教授的著作以及他的藏书情况。
姚则强表示,从这些著作和藏书中,可以感受到陈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令他深受启发。特别是“学术史三部曲”,即《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和《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三部曲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的流脉和特色,也品鉴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的得与失。此外,他也经常反复阅读陈教授的学术散文和随笔,如《学者的人间情怀》等。
在深入阅读陈教授的著作和藏书时,姚则强发现,在“左图右史”等相关重要研究之余,陈教授多年坚持与同辈学人和海内外学者主办和主编、编辑了多种学术专业辑刊、学术研究文丛、文学选本等等,可谓是嘉惠学林、引领后学。“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编辑来说,陈平原教授是很好的榜样。”
升级改造,让赠书室更像“书房”
为了让读者在更好的环境中阅读这批藏书,韩师图书馆正计划扩大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的面积,对赠书室进行升级改造。陈新红说,与赠书室相邻的电脑室等空间将被打通并入,届时赠书室的面积将拓展到150平方米左右,将是目前面积的两倍多。
“我们将在赠书室增设桌椅等设施,对灯光进行改造,让它更像一个‘书房’,更好展现学者的精神世界、思想轨迹,也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陈新红说,像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珞珈文库,就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为读者营造了沉浸式的阅读氛围。
韩师图书馆缘何对学者赠书室如此重视?陈新红说,学者、大师的赠书,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拓展了馆藏建设的深度,对学校进一步倡导全民阅读、大兴读书之风,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这些藏书,也将持续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提供有益帮助。
陈新红透露,近百年来,学校图书资源建设得到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捐赠者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韩师的校友和师生。截至2025年3月,韩师图书馆共收到的图书捐赠有8.5万多册,占馆藏总量的3.4%。她表示,为让这些图书发挥更大功能,韩师图书馆不仅面向学校师生,同时也实行对外开放,向更多读者提供借阅服务。
【陈平原谈赠书】
我的书并非专业藏书家的书,而是一般读书人的书。对我来说,能够把自己阅读、收藏的书交给相关公立图书馆保存,是很幸福的事情。
把个人毕生收藏图书赠送给图书馆,将个人文库选择落户在家乡的高校,主要是为了回报家乡,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希望个人的文库能对韩师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