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系原本在盆土中的分布状态是顺其自然,近似完美的,是根据盆土间隙分布,水养分供应,土壤亲和力等因素,主动适应融合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条毛细根都找到了各自较佳的位置。脱土后,根系变得十分杂乱,直接种植会打乱之前的平衡,降低对水养分的输送能力,为了让根系再次合理的分布,提高仙人球的成活率,早日服盆,就需要对其进行梳理。



一般情况下,简单修剪一下较小的根系就已经满足平时上盆的要求,然而在梳整根系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畸形生长的主根,因为比较粗壮,平时总是毫不迟疑的保留,照单全收,并未细心观察过主根的生长走向有无异常。



通常仙人球只有一个主根,在不考虑分枝的情况下,直接一刀切就完成了修根,而某些仙人球的底部可能会有多个大的主根,早期为争夺养分,或土壤间隙的走向,盆土的限制,之前未修根就种植等原因,主根之间会出现互相缠绕,挤压,重叠,交叉,弯曲等情况,随着根径不断膨大,根系之间的伸展空间严重不足,如果不对主根进行合理取舍,任其生长,长时间相互制约导致根系自残,就会影响球体正常生长。另外盆土空间狭小,健康不内耗的主根群相互协作,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这也算是进一步修根的目的。



至于如何取舍,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通过对多条主根的相对位置及走向,预测未来可能的生长趋势,对有潜在威胁或被压迫的主根,尽量以较小的代价让根部变得层次分明,排列有序,使每一条主根有充足的生长萌发空间,有贴合土壤的机会。就怕操作时小心翼翼,不忍舍弃,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当然,也不能随意修剪,硬剪,每一刀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还不如不剪(对于保留单个主根上比较粗壮的分枝时同样如此)。



盆栽仙人球在养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球体,还要对根系了然于心,尽管无法窥探到根系在盆土内部具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前期适当修理,尽量纠正引导,还是能够期待它长成我们希望的方向。建议每隔一至两年时间翻盆脱土修整一次,定期观察根系的生长状况,调整修剪方案,检查植料,优化配比,及时替换成肥沃的土壤,选取合理的盆具,检查是否有病菌虫卵,以此判断周围盆栽的感染风险,尤其在自认为可以给水的时候进行脱土,通过盆土湿润度判断平时浇水时机是否准确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