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第五拓,今天我们用五分钟时间,认识一位伟大的国际友人,他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来到中国,投身抗战事业鞠躬尽瘁,生命定格在32岁,毛主席为他亲写悼词。爱憎分明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印度医生柯棣华。



柯棣华:与白求恩齐名,被认为是“对中国最好的印度人”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斯·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出生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普尔市。母亲因为早年生病双耳失聪,只能做家务;父亲是一家棉纺厂经理;虽然他的家庭属于高种姓,但是家里兄妹8人,生活依然拮据。当时的印度还属于英国殖民地,柯棣尼斯的父亲属于印度第一批站出来反对殖民,主张印度独立的人。受父亲的影响,柯棣尼斯学生时期也成了印度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他所在的德干大学的校长是英国舔狗,二话不说开除了柯棣尼斯。

之后柯棣尼斯去了孟买格兰特医学院继续学业,并打算在毕业后去英国继续深造,一方面学成归国,可以参与提高印度落后的医学水平;另一方面,他打算看看印度与英国,到底差距在哪里。

1936年柯棣尼斯格兰特医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学校委任担任生理学助教,工作出色的他第二年转为驻院外科医生。这时的柯棣尼斯,已经做好了辞职去英国实现人生规划的准备。

然而万里之外寄来的一封信改变了柯棣尼斯的行程。信是当时指挥抗击日本侵华的中国红军朱德总司令,寄给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信中朱总司令表达了希望印度派一支援华医疗队,帮助救治伤员的心愿。尼赫鲁欣然同意,开始组建一支五人组成的援华医疗小分队,柯棣尼斯得到消息后,强烈的正义感和国际主义精神让他果断搁置了去英国的计划,1938年6月29日,柯棣尼斯正式加入了赴华医疗队,赶赴战火纷飞的中国。



援华的五位印度医生(后排右一为柯棣华)

当年9月17日,他们一行在广州上岸,受到时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接待。随后,他们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五救护队,辗转北上。9月下旬,柯棣尼斯一行到达汉口,当时国共正处在合作时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董必武、叶剑英设宴款待他们,柯棣尼斯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员,被他们的热情和真诚,以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深深打动了。他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八路军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不过国民党方面已经有了既定安排,只好先在汉口医院里展开工作。

工作一月有余,援华医疗队发现,医院护理人员奇缺,医院的药品和设备也严重不足,甚至很多重伤员只能躺在干草铺就的地板上。而医疗队向国民党反映的这些问题,统统被擅长打太极的官僚们推来推去,此时他们又想起那些积极上进的共产党人,于是再次强烈要求去往延安,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工作。国民党只好放行,临行前夕,医疗队为了表示与中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先生,为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先生将他们的印度名字结合中华的华字,为五人分别定名“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和“柯棣华”,柯棣尼斯从此有了这个响亮的中国名字——“柯棣华”。

1939年2月到达延安后,虽然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柯棣华在家信中写道:“我在这里过着前所未有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快乐。我热爱中国,热爱与日本法西斯英勇抗战的中国军民。”为了能与中国人直接沟通,好学上进的柯棣华,开始刻苦学习中文,几年的勤奋努力,他的中文达到了能编写基础护理教材的水平。



柯棣华在延安

1939年底,柯棣华和同事们被派往山西抗战前线救治伤员,与白求恩一样,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坚持把医疗室驻扎在距离战场最近的地方。有次战斗,柯棣华46小时救治了80名伤员,战士们劝他注意安全,柯棣华说:“我离战场近一点,伤员的疼痛和危险就少一点。”百团大战期间,一次持续13天的战斗,柯棣华一人接收了800多名伤员,为其中558人进行了手术,最忙碌的阶段,柯棣华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用信念鼓舞自己在岗位上坚守下去。

一年多时间,援华医疗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任劳任怨,先后诊治了几千名伤员。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繁忙的医疗和教学工作让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一天,柯棣华大便排出了几条绦虫,猜测是行军途中吃了不熟的病猪肉导致的。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猪肉绦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的肌肉、脑、眼等处,引起囊虫病,如果不及早治疗,发生在脑部的囊虫病会引起颅内压增高、癫痫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而且,囊虫病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并不少见,作为优秀医生的柯棣华,肯定知晓它的危害。但是他实在太想为中国多做点事了,完全没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

柯棣华处处以八路军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并在1942年7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柯棣华的身体因囊虫病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弱,癫痫开始不时发作,他却坚持日夜工作。为什么说日夜呢?因为学校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他白天负责诊治伤员和教学,夜里就自己编写教材,先用英语写,然后再自己翻译成中文完善,两倍的工作量。老乡们把舍不得吃的鸡蛋送给他补身子,他却拒绝接受,他说:“既然我要当一名八路军战士,我就绝不能搞特殊。”随后把鸡蛋分给了伤员。

1942年12月7日,柯棣华头天夜里因为病痛一夜没睡,当天上午他拖着病体做完一台阑尾炎手术后,又硬撑着去医院查看其他病人。人们看他脸色还不及刚做完手术的病人,纷纷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我一分钟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岗位。”第二天,柯棣华又去给学生上课,到医院治疗病患。到了夜里,他刚刚休息,突然发作的剧烈癫痫彻底击倒了他,当晚同事们穷尽一切办法抢救,但随着一次比一次剧烈的癫痫发作,第二天清晨,柯棣华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人们,年仅32岁。

大爱超越国界,柯棣华将他精湛的医术和青春与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国。当年12月30日,在柯棣华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亲致悼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



柯棣华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柯棣华大夫的骨灰安葬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他的雕像与白求恩大夫的雕像并列,一起接受后人瞻仰。他的墓碑上,刻着朱总司令的亲笔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好了,本期文章就写到这里,不足之处请大家斧正。如果你喜欢本期文章,求您点赞支持一下,您的鼓励对我很重要。最后,记得关注我,每期五分钟,我们一起,看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