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毛主席在湖南长沙过年,期间下榻省委九所,对外称“度假养病”,实际上一直在工作,在他这里做了两大决定,一是长沙决策,二就是特赦最后一批战犯。
这年,华国锋对毛主席汇报了最后一批特赦战犯的详情,按照规定,这是新中国的第七次特赦战犯,经过本次特赦280人后,监狱仅剩13人了,预计1976年或者1977年就会全部特赦完毕。
毛主席看到名单后,算了算,叹气地说:“都放了算了,再顽固也剩一把骨头了,都放了吧。以前我们斗地主杀恶霸,不杀老百姓害怕,这些战犯老百姓都不知道,所以都放了算了。”
这让华国锋十分震惊,但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对“不符合释放要求”的13人给予了特赦,这13人包括:徐天任、李清、邱沈钧、张百龄、郭吉谦、黎宗铭、樊迅、翁羽、刘衍智、周养浩、谢代生、杜超群、沈勤康。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中央政府先后实施了7次特赦,其时间分别为1959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以及1975年。在这7次特赦行动中,特赦对象绝大多数是战犯,其中不乏声名赫赫的抗日名将,像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廖耀湘等人。
可以发现,前6次均以“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已改恶从善”作为特赦标准与具体前提条件。并且,除了第一次特赦对象涵盖反革命罪犯、普通刑事罪犯以及战犯之外,其余6次的特赦对象均为战犯。
毛主席之所以决定开启特赦战犯的举措,源于他曾表明:对所有反革命分子,都应给予生活出路,使他们拥有自新机会。这样做,不管是对人民事业,还是对国际影响,均大有裨益。
他还指出,若将这些战犯杀掉,一是无法增加生产;二是不能提升科学水平;三是对我们除四害毫无帮助;四是无法增强国防力量;五是不利于收复台湾。而倘若不杀,或许会对台湾局势产生积极影响。
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这为正式推行赦免战犯政策提供了绝佳契机。1959年8月24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正式提议特赦战犯。
依照毛泽东的建议,1959年9月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会议,研讨并通过了特赦一批战犯、反革命犯以及普通刑事罪犯的提议。最终,在建国10周年之际,对一批确已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宣布实行特赦,是非常适宜的决定。
当然,特赦战犯有着明确要求:其一,必须在监狱服刑满10年;其二,确实做到改恶从善,不再进行反抗,比如黄维,他性格坚毅,一直不肯承认错误;其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新中国的合格公民。
1975年,毛主席决定特赦战犯,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其一,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的爆发致使解放台湾战役被迫搁置,但中共中央始终将解放台湾视作工作重点之一。毛主席晚年渴望看到祖国实现统一,释放全部战犯这一举措,彰显了大陆方面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其二,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如前文所述,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提升。1971年10月,第28届联大通过了驱蒋案,加之世界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这使得台湾当局的活动空间愈发狭小。
在此时释放战犯,无疑是极为高明的策略,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极大震动。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即便身患重病,此次仍再度掌握主动权。1975年3月23日,293名特赦战犯齐聚北京饭店,参加中央政府举办的宴会。
于是,华国锋遵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将在押战犯全部特赦释放。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分别于抚顺、济南、西安和秦城监狱召开特赦释放大会,宣布特赦名单,并发放特赦释放通知书。
各个特赦会场热闹非凡,场面感人至深,哭声、喊声、笑声交织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震耳欲聋。至此,在押的战争罪犯全部处理完毕。
当最后13人领取特赦通知书时,都不禁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就连向来坚强、从不流泪、不服输的黄维也热泪盈眶,从会场回到宿舍后,内心的激动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他写诗抒发当时的心情:“党恩浩荡给再生,宽大改造换我魂。恩上加恩新生后,誓献余生为人民。”
发言时,黄维感慨万分:“今日我们得以特赦释放,重获新生,还被赋予公民权并得到妥善安置。唯有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会有这样的可能……”
不久后,华国锋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战犯的安置情况,毛主席依旧强调:生活若存在困难的,可以适当给予照顾。
这一年,毛主席已82岁高龄,他那宽广的胸怀与高瞻远瞩的目光,令人由衷地肃然起敬!
1975年7月14日,此时蒋介石已去世两个多月,毛主席再次提及特赦战犯:“释放俘虏放得好,国民党怕得很。”由此可见,毛主席此举极具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