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3月26日刊发巴基斯坦南亚和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哈茂德·乌尔·哈桑·汗撰写的文章,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五年规划:政策选择和未来战略》,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两会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这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25年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同样有用。

在两会期间,中国决策者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包括数字化、电子商务、绿色技术、混合农业、电动汽车和锂电池。

这些创新旨在通过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和现代化实现共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地缘政治新形势和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改变国际贸易体系和经济格局。因此,进一步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缓解“美国优先”政策、经济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影响至关重要。

中国新的五年规划似乎是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典范,为全球发展提供了见解。这一规划还将有助于在2025年及以后进一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强劲的经济状况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技术自主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战略重点之一,预示着其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工业化、人力资本开发、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实现社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实现技术独立,大力投资研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旨在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高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的地位。这将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迈向技术革命的一大步。

五年规划的其他重点包括国防现代化、鼓励提高人口出生率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政策以及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承诺。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政策正引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在经济韧性、技术进步、军事实力、社会稳定和环境责任方面的战略方针,提出了一个具有灵活执行力的长期愿景,允许进行中期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

显然,政策执行中存在一致性。五年规划模式提供了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了破坏长期发展目标的短期政治变动,这种情况在其他领导层频繁变动的体制中经常出现。这种一致性确保了基础设施、创新和产业政策保持稳定,鼓励对长期项目的投资。

此外,五年规划模式假设的是相对稳定,尤其是在面对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全球冲击时,这就需要灵活的决策和协调的应对措施。

这一做法可以缓解当前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受到的经济胁迫、贸易制裁和政治剥削。

该规划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与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重点的经济模式不同,中国的五年规划将社会福利、扶贫、绿色能源和科技自主融为一体。这一做法在解决环境和社会关切的同时,推动了中国快速工业化。

此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它为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长期规划的典范。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时代,中国模式凸显有组织的长远规划的价值。

面临去工业化、能源转型和技术变革的国家可以从更具战略性的决策方法中受益。

坦率地说,中国的五年规划模式尽管并非普遍适用,但它对长期战略目标、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关注为在不确定情况下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模式拥有共同的优先事项,包括工业化、基础设施发展、数字化转型、可再生能源和就业驱动增长。

鉴于中国成功平衡了创新驱动增长与大规模创造就业,在几个关键领域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的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继续深化全球参与,其做法正在从出口驱动型增长演变为提升高科技领导力、基础设施外交和全球治理战略影响力,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2025年及以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编译/卢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