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忠,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CCTV《鉴宝》《艺术品投资》《玉石真假大揭秘》等栏目的特邀鉴定专家。

他在玉石鉴定行业工作了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在和田玉鉴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与玉石的缘分,始于年少时对印章雕刻的热爱,而后在勤奋的工作和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能一眼辨真假、识优劣的鉴玉专家。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郑怀忠先生,他不仅在鉴玉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有趣的见解,也分享了不少在多年的识玉生涯中“琢磨”出来的人生哲理。


从小耳濡目染

对石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北青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您与玉石鉴定结缘也是兴趣所致吗?

郑怀忠:我父亲就是个刻印章的手艺人,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学刻印章,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石头,对石头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后来进了工厂,现在叫印章艺术公司,专门从事印章相关工作,接触的石头就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仅仅懂得刻章远远不够,还需要了解这些石头的来历、品质,这就慢慢对玉石鉴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跑供销,去了好多产石头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深入当地的矿山、市场,跟当地的石农、商家交流,了解石头的开采、交易情况。这一趟趟跑下来,我对玉石的认识就更深入了,越来越觉得玉石鉴定这门学问太深奥了,越研究越着迷。

北青报:听起来您入行的经历很特别,在您看来,玉石鉴定的关键是什么?

郑怀忠:玉石鉴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了解玉石的产地、矿脉,这能帮你判断它的“出身”。就拿和田玉来说,新疆和田的,主要产自昆仑山北麓的一些矿脉,那里的和田玉质地温润细腻,是其他产地很难比拟的。

俄罗斯产的和田玉,虽然也有不错的品质,但在细腻度和油润度上,和新疆和田玉还是有差距。青海料水头足,有点儿透,但质感上稍显单薄。

成分、硬度这些物理特性也很重要。比如翡翠,其主要成分是硬玉,所以硬度高,摩氏硬度能达到6.5-7.5,用它划玻璃,玻璃上会有痕迹,它自己却没事。岫玉的硬度就比较低,大概在4.8-5.5之间。

再就是外观,主要看颜色和纹理。翡翠的颜色讲究“浓、阳、正、匀”,颜色自然形成,分布不均匀,有层次感。天然翡翠的纹理也很独特,比如“苍蝇翅”色,就是翡翠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光线照射下,能看到翡翠像苍蝇翅膀一样的闪光小面,这也是鉴定翡翠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


石头之间化学成分差不多

悬殊的是艺术魅力

北青报:什么样的石头算是好石头呢?

郑怀忠:只要是暴露在地面、浸泡在水中,与空气或水有所接触的石头,其表层部分品质最佳,也就是说,地表石质量最佳。

以盖大楼为例,钢筋混凝土中首先会用到鹅卵石,其次是沙子,而且是河里的沙子,这些都属于地表材料。它们与混凝土和钢筋相结合很结实稳固。

如果选用山洞里的石头,或者是挖掘出来的原生石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类石头质量优劣不一,内部既有坚硬的部分,也存在粗糙、脆弱的部分,不像地表石历经大自然的淘汰与洗礼,那些糟朽、开裂、含有杂质以及不够坚实的部分都被风化去除,留存下来的皆是精华。

像田黄石,它属于寿山石中的籽石;还有和田玉,被称作和田籽料。它们都是河中的地表石头,从发源地一路被冲到下游二三百公里的地方,在河水的长期冲刷下,与砂石相互摩擦,历经数万年的漫长过程,将自身的缺陷都淘汰掉,最终留下了最完美的部分。所以只要是地表的,包括水里的石头,品质都十分优良。土也一样,比如烧制某些瓷器时所用的麻仓土,就极为珍贵,它属于地表土,一旦用完就没有了,如果改用地下未经风化的土,瓷器的质量就会逊色一些。

其实从化学成分来看,地表石与很多石头属于同一类别,并无太大差异,但从欣赏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差距却十分显著。比如拿和田的山料(从原生矿山洞开采出来的石头)与下游的籽料相比,检测得出的数值大致相同,但作为把玩的物件,肯定是下游的籽料更有利于欣赏。就好比普通人与美人,大家五官都长在正常位置,可为何一个是美人,另一个却平平无奇呢?

再举例来说,倘若你是一位音乐爱好者,钟情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大师级别的演奏者进行演绎时,你可能会听得如痴如醉,但若是初学者演奏同一曲目,你或许就兴致缺缺了。明明是同样的曲子、同样的旋律,为何对前者满怀热情,对后者却兴致索然?仔细思量,其中的门道十分有趣。这也正是文化艺术品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所在,这一现象涵盖书法、绘画、玉雕等众多领域。弄清楚这些,对于如何评价书画、如何品鉴一件玉器雕琢,便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北青报:请您再讲讲田黄石。

郑怀忠:石头种类繁多,常言“千种玛瑙万种玉”,在玉器行里,大家都说玛瑙有上千种,玉石则有上万种,石头的数量就更多了。田黄石是石中之帝。我去过田黄产地很多次,和不少挖田黄的老农、雕田黄的技师都认识,也向他们请教了一些有关田黄的知识。

首先,黄颜色的东西,和皇家的“皇”字沾边;其次,田黄石出自福建寿山,占了“福、寿、田”这三点;再者,田黄石数量非常稀少,它属于地表石,并且是水坑里的地表石。它的矿脉与其他诸如钻石、红蓝宝石都不同,红蓝宝等很多石头是火山爆发时在高压高热的环境下瞬间结晶形成的,田黄石则有二次生成的过程。

田黄石之所以身价如此之高,关键在于它的二次生成。在田黄石的胎料形成之前,它是寿山石中高山石的一个品种,高山石有二三十个品种,田黄石原身是其中之一。这样的矿脉裸露在大自然中,随着山洪暴发,形成独块石头,沿着山谷流到下游平原。现在形成田黄石的那片下游平原被开发成了稻田,之前那里是一片沼泽。早在万年前,这些寿山石就被埋在了稻田下边,所以才叫田黄石。


曾在库房里发现宝贝

“这块石头绝不出售”

北青报:您在玉石鉴定生涯里,遇到过什么特别难忘的事?

郑怀忠:挺多的,说一个吧。有一次我在库房里整理石头,发现一个石头印章特别眼熟。后来想起来,方宗珪编《寿山石全书》的时候,就看上过一块类似的石头。突然在库房里发现它,我非常惊喜,就把它特别保管起来,后来有人出高价想买,我都绝对不卖。

这印章不仅石头质地好,还有文化价值。石头是寿山石里的杜陵坑石,质地温润,颜色也漂亮。雕刻者是福州西门派的创始人、民国时期的书画篆刻大师赵叔孺。这样一块石头,集多种珍稀元素于一身,简直就是个宝贝。

北青报:现在市场上的玉石鱼龙混杂,有哪些常见的造假手段呢?

郑怀忠:现在这市场,造假手段真是五花八门。我了解的,就说和田玉吧,有用磨光籽冒充真籽料的。制作磨光籽就是把山料切成小块,扔到混凝土搅拌机里,加入沙子、水、石子,开机转上半个月,磨得像籽料,再掺在真籽料里卖。这种磨光籽表面看起来光滑,但仔细看,没有真籽料自然的毛孔和皮色。真籽料的毛孔是在河水里冲刷过程中形成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皮色也是自然沁入的,有层次感。

还有染色的,即将品质差的玉石染成好看的颜色以次充好。方法有很多种,有的用化学染料浸泡,有的用激光。这些染色的玉石颜色往往过于鲜艳,不自然。

真的玉雕大师有“起死回生”的本事

北青报:玉雕界也有很多真正的大师,您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郑怀忠:我知道一位玉雕大师,真是个传奇人物,是咱北京人,名叫王树森。他在民国时期被称作北京琢玉界的怪杰,他的思路极为独特,有些原本不被看好的石料,到了他手里却能诞生出优秀的作品。我讲两个他的故事。

有一块和田白玉籽料,各方面都好,只是玉中间有三条黑色的裂纹沁入。要知道,白玉最讲究洁白无瑕,这三条黑道让很多人看到后都摇摇头扔到一边。王树森看到后,从李白醉酒的题材中构思出一个画面。故事说的是西域派人给大唐送来一份国情咨文,咨文上的文字只有李白认识,皇上让他翻译,他翻译完后,皇上一高兴便请他喝酒,结果李白喝醉了。王树森雕的就是李白倚着酒坛,手里拿着他翻译的那张纸,纸上有三条黑线,是他翻译的文字。他就这样巧妙地把瑕疵利用起来了,化腐朽为神奇。要是没有那几条线,这块玉可能一文不值,经他这么一运用,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王树森还有一件更神奇的作品,是用一块翡翠雕的。这块翡翠大致呈长方形,火柴盒大小,绿色浓郁艳丽,光泽和颜色都很棒,是非常好的玉雕材料。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很多小黑点。翡翠最忌讳有杂质,这些小黑点又很难处理掉,所以谁拿到这块玉都觉得可惜。王树森拿着后用手电筒仔细观察,分析黑点的布局,最后将其竖着切成两半,制作了一个带扣,类似咱们的腰带扣,但非实用品。他用小钻把玉上的小黑点去除,形成许多小窟窿,接着在里面雕刻了很多云朵,还采用深浮雕工艺雕出一条盘龙,另外一片也是如此,特意留下的小黑点就成了龙的黑眼珠。这件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震撼了我国工艺美术界,后来被香港的一位富商收藏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珍藏的四件翡翠国宝,王树森也是设计师之一。

我国有3000多年的印章文化史

篆刻艺术却只有几百年

北青报:在篆刻艺术方面,您也很有造诣,能否谈谈您心目中的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

郑怀忠:我搞了一辈子篆刻,聊起来,很有感情。中国印文化起源于商周时期,历史非常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各国分裂,文字各不相同,当时使用的印章文字是大篆。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使用小篆。从现今的篆刻艺术角度来看,大篆、小篆都有运用。

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然而篆刻作为一门艺术,其历史并不长,大约只有500多年。这是因为古代的印章是通过凸凹来呈现文字,古代的书是竹片或木片,卷起来有一定高度,用绳子系好后,在系绳处放上一块湿的黄胶泥,然后用印章按压,通过凸凹来表现文字。

这样做是为了保密,比如上级下发文件,下级看到印章完好,就证明文件没有被拆阅过。一旦解开绳子,印章就会被破坏。黄胶泥在当时被称为封泥,现在我们说的“印泥”,其中的“泥”字就来源于此。到了唐晋时期,纸张已经出现,这时印章才开始用颜色来表现。

我们现在看到的印章分朱文和白文。笔画为红色、底为白色的称为朱文,笔画为白色、底为红色的称为白文。

到宋元时代,一众大画家不再满足于印章仅作为信物的功能,他们想要将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其文字之美。

原来的印章大多是铜铸的,由铜匠制作,还有少量是由琢玉工匠雕琢而成,元代王冕开始自己找石头刻印章,在很多记载里,都说王冕是自篆自刻的开创者。不过,他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材料。

直到明代,文征明长子文彭发现了青田石。他打磨青田石,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篆刻,所以文彭被尊为篆刻艺术的开山祖师爷。

有人会疑惑,我国有3000多年的印章文化史,为什么篆刻艺术只有几百年?因为3000多年是印章使用史,而作为艺术欣赏的篆刻,其欣赏性高于实用性,是从特定阶段发展而来的。

到了清中晚期,多种技法结合,篆刻艺术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近现代又有西泠八家、齐白石等一大批篆刻大师,如群星璀璨,他们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历尽沧桑魂未改

五德可使玉琢人

北青报: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玉文化感兴趣,您觉得他们该如何入门玉石鉴定呢?

郑怀忠:先看书,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像玉石的种类、产地、特征,了解不同玉石的基本情况。然后找机会去博物馆、展览馆,多欣赏那些经典的玉石作品。博物馆里有很多古代的玉石文物,从这些文物上,能看到古人对玉石的喜爱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有条件的话,跟懂行的人学习,多上手接触真石头。实践出真知,只有亲手摸过、看过,才能真正了解玉石的特点。还可以参加玉石鉴定的培训班,或者加入玉石爱好者的交流群,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经验。别着急去市场买,等眼力练好了,再下手也不迟。

北青报:玉石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您觉得它的魅力主要在哪些方面?

郑怀忠:我研究玉石,也酷爱玉石,喜欢的时间很久了,看别人写关于玉的诗,我也写了一首。古人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强调的是玉本身。孔子论玉有十一德,管子论玉有九德,到了汉代,许慎称玉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可以看出古代的贤人们将玉石本身的优良品质和人的道德品质相互交融。

我正是从这个角度创作了一首诗:“高洁本性玉昆仑,瀚海无涯不易寻。历尽沧桑魂未改,五德可使玉琢人。”“高洁本性”既是指玉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玉昆仑”,一方面指昆仑山孕育美玉,另一方面也暗含中华民族孕育有德行之人。“瀚海无涯不易寻”,不管是在茫茫荒野中寻找美玉,还是在茫茫人海里寻觅品德高尚之人,都极为难得。“历尽沧桑魂未改”,玉也好,人也罢,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都不会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身的本质。“五德可使玉琢人”,意思是不要总是想着去雕琢玉,而是要用玉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来雕琢自己的人生。

这首诗是我73岁时写的,如今我81岁了。我的观点就是,不要人琢玉,而要用玉的品德来雕琢人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编辑/张楠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