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多年前的老帖,当时受容量限制图档很小,后来《图说》出版前重拍但效果反差,因忙碌也将就勉强用了。然而不是人人会花钱买书,即使买了未必细读更或许过目即忘。现略加整理再假以补充新旧案例来推广泉识。
“现在压钱之机器,虽即灵巧,然尚不免有弊。”
------清光绪年《铸钱工艺-卷二-铸钱弊》
俗话说:“吃烧饼,哪有不掉芝麻的?”,如上述字句乃亘古不变之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如此,在机器制造硬币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这就是各式各样“奇形之钱”(error coins)的由来。然诚如清光绪年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学馆出版由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钟天纬(1840-1901)同译的《铸钱工艺》在卷首〈总论〉的:“书中祇能言其大略,如欲详细考求,必须亲赴铸钱局观看,从进料起,到出钱止,方能统观其全。”以下即简单介绍两种“常有之疵病”。
“空模”(Die Clash) ------ 空自进退、两模相切
在机制币中,经常有某些硬币上的币面出现另外一面图纹的倒影,许多人都把此现象称为“透打”或“透印”,认为“是压力过大所致”,言下之意有如武侠小说中的“隔山打牛”,彷彿压印的力道可以穿透币材把图像打到另一面上。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这种现象是“空模”造成,即压印时胚饼未进入,致使上下模对撞、空打,相互在对方模上留下碰痕,再反印到随后制出的硬币上所形成,英文称为“模撞”(die clash)。硬币面上的最高奌,是模具上最凹入的部份;硬币面上地章是最低处,即模具上最凸出的部份,尤其是主图景的外缘。
附图这枚已入藏约廿年的北洋银元之双面相互留有明显的另面印痕,仔细观察可发现其倒影是呈“阴打”,此即币模本为凹入之阴文,打在币模的另一面上时造成凸起阳文,再压印在胚饼即形成阴文,有如阴阳合体,罕见。理论上应有多枚,可能因及时发现而模具被更换故产量不大,且由于其情况明显应在检验时被剔除,但这一枚是漏网之鱼。请注意最后背面反印之阴文“库”字、龙尾处之珠圈。
网路上所见评级公司案例截图
老江南二角为NGC
新云南半圆为PCGS
现在所谓的“飘带版”,把背面图反转后比对即知此“飘带”是船甲板上的形状。另一图示的小头背面可见人像轮廓。袁大头之正面模高处(衣领)打到背面模高处(地章),碰出背面图案中之局部,可注意到衣领最明显部分就是凹下去的阴线部分。此现象大头以十年版最为常见,其他年份亦有各式各样的互撞痕迹。
上下模对撞时,严重的话会使币模崩裂损毁即刻被发现而更换,制成之不良品当即销毁。若未及时被发现或撞痕轻微而模具继续使用,即有批量具备此现象,再加上检验不严格的话即大量进入流通。
收藏银币过程中,“空模”现象硬币常见谈不上珍稀;特定版式如加字版甘肃大头,还是鉴别真伪的重点之一。由于不热衷评级币,不了解很多袁十、小头六星盒装币上没有注明“DieClash”。但据PCGS官网的“评级服务与收费,...错体币需额外支付(¥)90元/枚。”推测加了钱就可注明,没给就不加说明。
铜元中案例极多,象征性列举一二
参考《钱币评级与鉴定PCGS官方指南》,译为“撞模”。个人认为,还是前辈先进之解说“空自进退、两模相切”的“空模”来得典雅许多,且为本国沿用已久之行话,应大力推广并告知同好。
又举近年美金女性系列二角五分(AmericanWomen Quarter)为例
2023年EdithKanakaole出现空模情况,玩家将正背面影像重叠,再标示出碰撞位置。方法值得参考
不同玩家以同样手法进行比对
“吸影”(Ghost)“透打”/“透印”
机器压力再大,也不“隔山打牛”能打穿币饼﹑在另面“挤出”一个稜角分明的图案(即“空模”)。一般所谓的“透打”或“透印”;这在行话称作“吸影”,英文昵称为“鬼影”(ghost),个人认为“吸影”、“鬼影”这两个词都很传神。目前在书刊上找不到满意的解释,一般是认为压力大造成;个人则觉得应是压力过大造成下模轻微变形,使印花时所压制出的币面受影响,在没有图文的空白地章处留个浅影;此外与图案设计也有关系。例如船洋银元的二十一年版三鸟币因背面图案有太阳光芒分散压力,就看不太出了。
铜元也有“吸影”的情形,但未受关注。
1992年版的新台币伍拾圆硬币,这可能是因为该图案是自外界甄选而非内部专业人员设计之故,对会造成此现象没有概念。
外国亦有此“吸影”、“鬼影”现象,如澳大利亚一分铜币。此两枚年份相距超过二十年依旧发生。
《铸钱工艺》是所知最早的中文资料,原文成书约1884年左右,译本出版时日不详,因年代久远流传不广极为罕见,所幸现有重印本问世,有兴趣可在网路书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