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
第一件事: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国防部日前称,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将对日本和菲律宾,以及美国海外领土夏威夷和关岛进行访问。赫格塞思将与日菲两国高层和美国高级将领会面,以及视察部分美军军事设施。此次访问是赫格塞思就任美防长后首次对亚洲-太平洋区域国家进行访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赫格塞思此访“展现了美方与理念相近的伙伴共同维护区域安全的承诺,并将进一步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
《防务新闻》还提到,美国陆军现有的3支多域特遣部队中,有两支都驻扎在太平洋地区,是美国陆军“威慑和应对与中国冲突的核心”。从美军透露的相关信息分析,这两支部队主要与菲律宾、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展开联合行动。报道称,美国陆军导弹与空间项目执行办公室透露,美国陆军下一步将在2026财年至2028财年之间为多域特遣部队再配备3套“堤丰”系统。在部署“堤丰”中导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国陆军多域特遣部队,尤其值得重视。
美国导弹(资料图)
第二件事: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期,“战略自主”成为欧洲的“中心议题”,也成了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这一议题并不新鲜,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时就曾与法国领导人一起,呼吁欧洲增强战略自主能力,但应者寥寥。转眼之间,俄乌冲突使得欧洲的安全局势发生剧变,欧洲安全体系的短板暴露无遗。在美国新政府公开“背刺”欧洲之后,仰仗美国维护欧洲安全的幻象被彻底打破,“战略自主”才终于得到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重视,成为欧洲的“第一要务”。
别看欧洲的一些政客,现在叫喊着要重新武装欧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越小的国家,叫得越欢,欧洲的大国,却都是异常冷静和沉着,并不急于挑起军备竞赛。理由却也不太复杂:高税收、高劳动力成本、官僚化的国家与企业关系、高能源成本和大部分依靠进口的原材料成本,这一切,都让欧洲生产商与其他国家相比,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欧洲峰会(资料图)
第三件事:
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近日报道,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华尔兹近日表示,美国一周前对也门发动的军事打击行动,迄今已消灭了胡塞武装的主要领导层,包括该组织的高级导弹专家。到目前为止,美国军方还没有公布有关这次行动的细节。此前,胡塞武装因加沙冲突扬言要再次袭击红海航运。华尔兹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记者说:“我们袭击了他们的总部,我们袭击了通信节点、武器工厂,甚至他们的一些水上无人机生产设施。”
这一行动被美方称为“精准打击”,旨在切断胡塞武装的军事命脉。然而,胡塞武装的反击却让这场博弈迅速升级——美军驱逐舰在红海一天内遭遇23次袭击,75%的美国商船被迫绕行非洲,全球航运咽喉曼德海峡陷入瘫痪。
尽管美军宣称重创胡塞武装,但后者凭借低成本无人机、导弹及地理优势持续反制。3月中旬,胡塞武装曾向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发射18枚导弹及无人机群,虽未造成实质性损伤,却成功吸引国际关注。其控制的荷台达港扼守全球12%商船航线,胡塞武装借此威胁红海航运,迫使美军陷入“防不胜防”的消耗战。更令人警惕的是,胡塞武装近期首次动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以色列,虽被拦截,却暴露出其技术升级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