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先后2次与普京通话,接着又2次与泽连斯基通话,虽然每次与俄罗斯、乌克兰形成了一些共识,但结果是双方分歧并没有解决,军事行动仍然激烈。泽连斯基之所以敢与特朗普硬杠,与欧洲的煽风点火分不开,特别是在美俄乌三方同意停火的意向下,欧洲却横空跳出、20国集结大军为乌克兰助阵,令俄乌冲突的和谈之路再添变数。

根据央视、环球网等相关媒体的报道,由法国、英国等20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志愿联盟正在商讨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计划提供包括情报、武器、资金及特种部队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其中,英国已命令数万大军组成的五支特种部队整装待发,法国则计划在德国部署可携带战术核武器的“阵风”战机,以威慑俄罗斯。这一动向标志着欧洲在军事介入乌克兰问题上从“间接援助”转向“直接部署”的临界点。其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潜在冲突,无需经历漫长的动员过程。特别是在停火协议出现裂痕时,它们能够迅速出击,甚至直接打击俄罗斯的目标。


说实在话,欧洲这是在打肿脸充胖子,欧洲根本担当不起支撑乌克兰作战的需要。德国联邦议会于3月21日批准了总额超过110亿欧元的对乌军事援助计划,其中2025年提供30亿欧元,2026-2029年再追加83亿欧元,主要用于长期武器供应合同。西班牙宣布追加10亿欧元军援,使该国对乌军援总额突破20亿欧元。尽管欧盟内部因财政压力对原计划的400亿欧元援助存在分歧,短期内仍通过国50亿欧元的弹药采购方案以满足乌克兰的迫切需求。但这对乌克兰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美国的态度转变和政策调整,让欧洲主要国家不甘心支持了三年多的乌克兰战争“一无所获”。随着美乌关系陷入冰点,欧洲被迫承担更多责任。欧盟委员会此前提出8000亿欧元融资计划,意在提升欧洲自主防务能力,但这个计划被批评为“借援乌之名扩张欧洲军工产业”。英国则借机填补美国留下的战略真空,通过提供16亿英镑贷款强化其在欧洲防务中的领导地位。


欧洲真的能够实现军事介入的战略意图吗?欧洲对乌援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战后安全保障框架”。法国发起的巴黎会议提出,若停火协议达成,将组建国际安全部队确保乌克兰主权。然而,北约部队不得进驻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底线,俄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任何北约军事存在均不可接受”。欧洲试图通过快速反应部队的部署,在避免与俄正面冲突的同时,维持对乌战略支持是不现实的。


欧盟为解决内部分歧与经济制约寻找突破口。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因财政赤字压力反对大规模军援,法德则因债务占GDP超100%而对长期援助持保留态度。这种分歧导致欧盟援乌计划从400亿欧元缩水至50亿欧元,暴露出欧洲在“安全承诺”与“经济现实”间的两难选择。

军工利益驱动与战略自主诉求推动欧洲一些国家向前冒进。欧洲对乌援助实质是借机扩张军事工业。例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新建生产线以提升弹药产能,法国通过援乌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这种“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使得欧洲在援乌问题上形成“政治正确”与“经济利益”的双重绑定。

欧洲国家的军事介入,短期内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乌克兰在作战能力,但长期隐忧根本无法解决。相反,欧洲的军事介入会导致俄欧对抗升级与核威慑风险。法国部署“阵风”战机的举措首次将战术核武器纳入对乌支持框架,打破此前“避免直接军事介入”的红线。俄罗斯立即发出通牒:任何踏入乌克兰的西方军队,都将成为合法的打击目标。

总的来看,欧洲的军事介入难以扭转战场均势,反而可能陷入“援助—消耗—更大援助”的恶性循环。特朗普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下定决心离开。欧洲的做法只会重蹈覆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