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玫妍)“麻醉学最重要的工作是麻醉期间的生命调控。调控好了,围术期死亡率会降下来;调控不好,围术期死亡率就会上去。”3月26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在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上表示,在临床上,外科医生负责治病,麻醉医生则负责保命。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在会上发言。

不安全麻醉手术是全世界全因死亡的第三大因素

“在所有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中,不安全麻醉手术位列全球第三位,第一位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二位是脑卒中。”王天龙进一步介绍,“在围术期患者死亡中,术中死亡仅占到0.3%,术后死亡则占了99.7%。”

“更多的患者死在了术后,这跟麻醉有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王天龙解释道,“外科和麻醉的关系就像矛和盾,手术刀像矛,切掉病变组织、修复脏器;麻醉则像盾,要保护好受到外科创伤的患者。如果盾没有很好地发挥保护作用,围术期死亡率必然增加。”

王天龙介绍,近些年麻醉科一直在联动外科、内科等相关学科开展多学科合作,以加速术后康复,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助力病人术后早饮食、早下地、早回家。

“患者麻醉后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健康地回归家庭,这也是最能体现麻醉功力的地方。”王天龙强调,麻醉学科作为生命调控的主导学科,在降低围术期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分娩镇痛确保母婴安全到临终关怀、安宁疗护,麻醉医学参与到人体全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

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水平亟待提升

如何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麻醉保障?王天龙认为,创新麻醉技术、加大麻醉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加强人文关怀等必不可少。“就目前来讲,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至关重要,基层医院麻醉服务的患者群体占比超66%,但和三甲医院的麻醉水平差距显著。”


3月26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麻醉ICU主任吴剑波在会上发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麻醉ICU主任吴剑波表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学科建设主要有四大问题:一是人才储备和配备不足,我们调研发现,40%左右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麻醉科设置,5%未配备专业麻醉医生,而是由其他学科的医生兼任;二是技术和设备不足,大约20%的基层医院没有配备急救用的除颤仪,麻醉监护设备、药品不足;三是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患者面临的风险远高于三甲医院;四是医院对麻醉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麻醉医生的待遇相对较差,导致医院留不住人。”

吴剑波建议,各级机构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麻醉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调整资源配置,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可以形成良好的帮扶,定期组织麻醉医生下基层,通过资源下沉,手把手提升基层麻醉医生的技能。

在吴剑波看来,只有让大家认识麻醉、理解麻醉、重视麻醉,才能通过多方努力提升基层麻醉学科的建设,缩短与三甲医院的差距,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都能体验到安全、舒适、高水平的麻醉医疗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