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缺规则、大城市缺平等
23年远走维也纳,阔别故土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加上家里老人年纪大,顺便回国把驾照考了(欧洲驾照国内无效),这次就待了很长时间。
受益于在国外两年的深度体验,我第一次直观地去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除了以上事务外,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去国内不同的城市走访和观察。
因此我想分段式写写在国内的“游记”,但这次不同的是,我是以一个对比的视角、尽可能客观地聊聊我们和发达国家、小地方和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当然,不管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客观表达,但依然逃不出主观的框架。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和人的视角、价值取向并不相通。
整体上,我没有为自己的移民而后悔,我依然喜欢维也纳的生活,甚至这次回国的体验让我更加下定决心。但我的观点,除了我自己,不能代表任何人。
在国内的两个多月“走访”中,我去了两个一线城市、一个二线城市和三个三四线城市,以及若干县城、乡镇,基本都是故地重游,顺便拜访故友。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来自一个小地方,家境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不太差。至少能供养我去大城市寻找机会,拥有比多数人更多的跨越阶层的机会。
在来到大城市打拼的第一个阶段,我对二者差距的直观感受是“机会”。我认为,一线城市之所以比小地方更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有更多机会。
在小地方,找一个2000-3000工资的体制单位文员工作,也需要花到十万以上,还有有门道。但在北上广深,只要你有稀缺的能力,甚至你有学习能力,赚到上万完全不是难事。
机会是企业提供的,企业的产生来自于投资,贫穷和发达,源于资本的积累水平,这是我在第一阶段深信不疑的。
第二阶段,我开始思考:如果从资本流动的规律看,人力成本越低的地方更应该有吸引力,为什么非高科技的传统行业也不愿去小地方投资?为什么小城市这十年物价就没变化过?
没错,我在的某个四线城市,十五年前的一碗面9块、打车起步价七块、服务员工资2500,工资和物价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全国物价已上涨33%,一线城市则超过35%。
也就是说,一线城市工资和消费的差距和小地方相比不仅没有减少,还在逐年递增。这并不符合资本流动的规律,说明真正的差距不是投资的问题。
在回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想明白了,真正的差距是“规则感”。规则感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自发的、二是制度的,前者在多数时候比后者更重要、更容易忽略。
什么是自发的“规则感”,当大街上没人监督时,遛狗的人会不会自觉清理宠物排泄物、在封闭的公共场合是不是会自觉不吸烟、过马路会不会自觉礼让行人.....
这些都是最表面的“规则感”,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连基本素质都没有的地方,它深层的规则感也一定糟糕,一叶便能知秋。
中国的发达地区和小地方比,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是干净程度。我在北方几个小城市走路真的不能抬头,必须时刻警觉人行道的各种狗屎和痰。
在餐馆和各种公众场合,无处不在的烟味,千万不要随机去一个公共厕所,否则那里的景象会让你终身难忘.....
表面的规则都没法遵守的地方,它的市场也不会有什么规矩。我这次感触极深。从前我认为,在小地方,只有机关单位办事、看病需要找关系,但我错了。
我本以为,找个驾校这种事不需要找人,毕竟有市场供需。结果,我去练车第一天就被上了一课,约的8点半开始练,等到九点前面的人还没下车,每次都是如此,最多让我等了两个小时。
而且关键的是,大家似乎已经习惯如此,除了我之外,没人去争、去反抗。教练爱答不理,态度极差。结果最后没办法,我找熟人安排,立刻一切解决。
在大城市,除了看病和办事,高度发达的市场可以为你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你花多少钱就享受多少服务,明码标价、规则透明。
(在斯洛伐克的射击场)
在小地方,小到驾校、大到买房,到处都要找关系、到处都是坑,而你一旦有关系,甚至能获得远超规则之外的好处。
在这种地方,没有关系网你真的寸步难行,甚至你有钱都不一定好使。获得关系有两种方式,一是血亲、二是人情世故;要么你有个牛逼的家族,要么你会来事。
北方人的家族观念相对南方人要弱(一般也没法像南方农村人那么能生),所以对北方人而言,人情世故几乎是必修课,人显得特别外向,其实都是生活逼的。
为什么南方农村人和北方农村人在性格上差别很大,前者一般都是长期生活在血亲纽带维系的熟人社会,不需要太多陌生人社交。北方人没有这种家族依托,必须要靠自己积累人脉,所以特别能说会道,东北就特别明显。
这两种生态本质上都是“前现代社会”、法律和规则共识缺位的表现,血亲和熟人之间的关系网取代了社会契约,都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广深那么富,潮汕农村那么穷,北京那么发达,周围省份完全接不到投资转移。
中国人习惯性批评制度,但很少有人反思自发秩序本身,甚至喜欢将某些群体的自律意识差完全归咎于制度原因。事实上,正如秦晖老师所言,历史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一个地方秩序和规则的强弱,也是如此,“自发秩序”就是一种偶然,制度因素只是其一。
这是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国内一线城市和发达国家城市的差距,我归结为“平等”。
(摄于维也纳多瑙河,拍摄者:李成睿)
负责任的讲,我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多数城市,服务的专业性和生产流程的质量,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但你问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考虑文化因素,去哪里做生意更容易,毫无疑问是发达国家。
我说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你搞个煤矿、项目学、高科技,这不是一般人能碰的。我指的是开个超市、餐馆、美甲店、按摩室、修理厂......比国内容易得多。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你对比一下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工薪阶层每天的工作时长。你要开门做生意,首先得有顾客,有顾客的前提是多数人要有钱有闲来消费。
中国的多数人不是霸总剧里面碰杯的高端白领,也不是一线城市里日进斗金的金融骄子。而是广大无法被劳动法覆盖、身背房贷和车贷的社畜。
有了发达的商业,为什么价格还上不去、还要互相卷?因为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啊!为啥维也纳做的和shit一样的中餐,卖国内10倍的价格,就能在周末做到座无虚席?
表面上看是消费能力,深层是平等。平等意味着上下级间没有强制加班、老板工资给的少了员工敢撂挑子不干、再穷的人都不需要为看病攒钱、领导也得去公立医院......
小地方和大城市的差距是规则,大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平等。可悲的是,很多背井观天的留学生只能看到半小时送上门的外卖。在它们眼里,水泥浇筑的钢筋大厦代表发达、十几块的打车费代表方便,只因为它们不是盖长城的那波人。
先说到这里吧,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仝麟阁,前财经记者,发表文章累计超过400万字。千万+报道作者,全网百万读者、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多家咨询和教育机构任兼职讲师,现居奥地利维也纳。
(我的小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