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5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三场访谈,图为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左二)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杭平(左一)在接受访谈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执行工作是一项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执法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工作。3月1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5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三场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纠纷解决研究中心主任陈杭平围绕“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在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仲鲁主持活动。4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参与直播访谈。
如何把更多真金白银装进老百姓的口袋里?黄文俊在访谈活动中表示,2024年,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加大交叉执行工作力度,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攻坚重点执行案件,狠抓执行规范化建设,实现执行工作在新起点上取得新突破。这一年,全国法院执行法官人均办案928件,全年执行到位金额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相当于GDP的1.73%。
01
“执行工作是一个良心活”
“执行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如果没有把执行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考虑、没有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没有一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认真负责态度,是干不好执行工作的。”在访谈活动中,黄文俊强调,目前,执行案件依然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执行工作面临量大事难等复杂多样的情况。与2012年相比,2024年执行收案量增长260.1%。2024年全国法院申请执行案件量下降6.3%,同时,执行完毕率达40.13%、增长5.13%,执行到位率达54.29%,上升8.1%。
在全国法院案件数量仍然增长的情况下,执行案件数量下降意味着什么?陈杭平认为,上述数据说明2024年全国法院“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建设初见成效;执行效率、执行到位率显著提高;执行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报告》中也提到了“立审执一体化”机制。该机制是指通过加强人民法院内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打通堵点,凝聚人民法院内部工作合力,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
“这是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具体举措之一。”黄文俊解释,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首先要从人民法院内部做起,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遏制执行案件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人民法院强化保全措施应用,强化审判部门风险提示和督促履行裁判义务,通过多措并举,多链条联动,执行案件数量终于出现拐点。
执行工作的一大特点是系统性。执行办案过程不仅涉及通知履行、查封、评估、拍卖、价款分配及支付等不同环节,而且执行办案的质量、效率还与立案、审判存在密切联系。陈杭平表示,要实现切实解决执行难,除了强化执行工作的环环相扣、交叉执行,执行机关的分工协作、协调统一,“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建设也至关重要。
02
“交叉执行不是刮一阵风”
交叉执行作为从“基本解决执行难”实现向“切实解决执行难”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执行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报告》也谈到了交叉执行工作。
曾经的执行难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三年攻坚,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但“切实解决执行难”的答卷仍在书写。2023年9月,张军院长对交叉执行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同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法院部署开展交叉执行试点工作;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有序推开交叉执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被逐步“激活”,受到权力、人情、关系等各种因素制约而出现的“执行难”,有了“交叉执行”这一新的解题思路。
放眼全国,2024年,人民法院共交叉执行26.4万起案件,实质性化解13万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387.7亿元,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难案、积案、“骨头案”得到化解。同时,在交叉执行工作以“点”带“面”下,执行工作的面貌出现积极生动的变化。
“交叉执行不是刮一阵风、搞一场运动。”陈杭平表示,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开交叉执行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督促检查,到7大片区“点对点”指导;二是出台交叉执行工作意见,加强规范指引;三是聚焦民生,攻坚重点案件,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强化追责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2024年人民法院追责了180起案件,并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和监督下,交叉执行正在展现其制度效能,令人期待。
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共下发了48个交叉执行的正面典型案例。其中,有两个案例令黄文俊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是“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之一的“蜜胺”案。这是一件典型难案,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督办执行,四级三地九家法院统一行动,在执行中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执行到位金额纪录,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另一个案件是最高人民法院首个直接裁定跨省交叉执行的辽宁沈阳某材料总厂被执行案。原执行法院对1.3亿元不动产拍卖款逾5年不予分配,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将案件指令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宁波中院一个月就完成了分配方案,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拍卖款已于2025年春节前发放完毕,166名职工拿到工资,445起关联案件案结事了,得到了社会高度评价和群众充分认可。
03
失信联合惩戒成效显著
人无信不立。然而,实践中,有些被执行人为了逃避债务,转移隐匿财产,玩“失踪”,甚至公然肆意对抗执行……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黄文俊坦言,为依法有效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该制度以来,截至2025年2月,累计有1627.05万被执行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我国民商事生效裁判文书的自动履行率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57.99%。
陈杭平认为,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及债务履行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国民的法治意识、诚信观念、对司法的遵从度等在内的社会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债务人借助各种手段躲避债务履行,仅凭登记、占有等“外观”无法有效识别财产的归属等现象不在少数。因此,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保持一个高压态势,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尽可能压缩失信行为的空间,对于提高执行到位率、执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中,若被执行人还是存在侥幸心理、拒不执行判决,对这样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究竟有没有其他有效应对举措?”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黄文俊表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是对社会诚信的违背、对社会秩序的损害,也是对法治的挑战。为此,人民法院还会采取限制高消费、罚款、拘留、限制出境等措施,情节严重的,依法通过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措施予以打击。2024年11月,“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拒执罪的法律适用标准,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
“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会决定把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呢?”面对网友的疑惑,黄文俊表示,实际上,被执行人被纳入失信名单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严重违法及失信的行为。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办理的李某与职工劳动合同纠纷系列执行案便充分体现出人民法院坚持守信激励与打击失信的鲜明态度。奉化法院执行法官在充分考虑被执行人诚信偿债的情况后,采取“活封”措施、推动执行和解,最终帮助50余名工人拿到工资,被执行人也因自己的“诚信”行为获得了部分债务的减免,卸下了债务包袱,轻装上阵,重获新生。
强制执行必须保持应有的谦抑性和审慎性,必须在全方位监督下规范运行。黄文俊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推行失信惩戒分级分类、宽限期及单次解禁机制,使执行工作有温度、有节奏、有感情。比如,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根据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其不同期限的惩戒期限,若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者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提前删除失信信息,及时帮助失信被执行人修复信用。又如,推行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等制度。对于拟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向其充分释明纳入失信名单的后果,并因案施策,给予其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再如,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在实践中,有的被执行人虽面临一时的经营困难,但依然积极主动履行义务,展现了诚信的良好品质,人民法院通过“活封活扣”等善意文明执行举措,助力“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重获新生。《报告》提到,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04
兼顾“力度”与“温度”
强制执行更多体现法律性。善意文明执行则更多体现人民性,既要严格依法执行,又要强调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显然,这更考验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的能力与智慧。
如何看待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的关系?陈杭平表示,从本质上来说,执行工作就体现在强制性上,即不顾被执行人的意愿而强制对其财产、行为作出限制、剥夺、处置,从而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利。那么,是不是只突出强制性,对被执行人一禁了之、对可供执行的财产一拍了之,难道是对申请执行人最有利的方案吗?答案并不简单。执行工作不是单向的,除了申请执行人之外,还牵涉被执行人、案外人及各种利害关系人。一个个具体执行案件汇聚起来,也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等大局。有时候多给被执行人留一点回旋的余地,企业也许就“起死回生”了,自然人也恢复了重返社会的信心,而不是躺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彻底“摆烂”。可以说,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是中国执行工作的制度优势。
对于那些已经纠正失信行为和履行完裁判义务的被执行人,又该如何帮助他们修复信用、重新融入社会?黄文俊坦言,在执行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确实存在被执行人因病致贫、创业失败等无履行能力、履行困难等情况,对于这些“诚实而不幸”的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工作,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失能”被执行人的“解绑”,坚决避免把存在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为了更加有效地甄别“失能”,全国法院开展了“四个一批”(依法拦截“一批”;宽限放缓“一批”;信用修复“一批”;删除、撤销“一批”)专项行动。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人数同比下降23.4%,信用修复人数同比增长35.4%,失信被执行人数量降幅明显。
“这些数据变化一方面是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说明人民法院提高了区分‘失信’和‘失能’的准确性、科学性。”在陈杭平看来,这有助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市场风险造成的债务困局,通过为经营主体“解绑”纾困、进一步盘活市场化解。
此前,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企业作为主要经营主体,既可能是申请执行人,也可能是被执行人。对于涉及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执行案件,人民法院如何才能既保障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助力企业稳定发展?
黄文俊认为,人民法院执行条线要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找准执行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平等保护是执行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不管执行案件当事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同时,在对企业被执行人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要求在充分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既让陷入资金流动性危机的被执行人得以继续生产经营,又让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有盼头、有预期、有保障”,兼顾“力度”与“温度”。
涉民生执行案件始终是执行工作的一个难点,因追索劳动报酬、农民工工资、赡养费等案件,涉及千家万户,也是人民法院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着力点。
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执行力度、加强案例引导、强化司法救助等四方面举措推动涉民生执行工作。2024年,全国法院共执结涉民生案件约6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约517亿元。其中,执行结案涉农民工案件7.5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8.64亿元;2024年,法院执行部门司法救助2311人,救助金额达9455.51万元。
在直播访谈活动尾声,黄文俊通过屏幕向全国法院执行干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大家‘与执行同行’‘对执行监督’,同向发力,共同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做好、做实、做优,让执行不难的那一天更早到来!”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5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3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