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给予全校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华南理工737份预警通知书的背后,暗藏着一个令人警醒的数据:预警学生中68%存在"报复性放松"现象,即在经历高考高压后陷入持续性学业懈怠。这种现象暴露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致命缺陷:当大学教育异化为"盖章认证"的流水线,当过程管理让位于终点考核,必然催生"躺平拿证"的畸形生态。

过去十年,中国高校“清退潮”屡见报端:某985高校一次性清退200名研究生,某省属院校取消300名本科生学籍。这种毕业季的“雷霆手段”,虽彰显了从严治校的决心,却也暴露出过程性管理的缺失。

学业预警机制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构了教育质量的监控维度。深圳技术大学开发的"学业健康度评估系统",将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师生互动频率等32项指标纳入监测,如同为每个学生配备专属的"学业心电图"。这种动态化、颗粒化的管理,使教育者得以在学分崩塌前捕捉到细微的异常波动,从根本上扭转了"平时放养、毕业算账"的粗放模式。

华南理工的学业预警机制,本质是将质量管控节点前移——当学生累计挂科达10学分时启动预警,20学分启动降级试读,形成“黄灯提醒-红灯干预”的动态监测体系。这恰似医学领域的“早筛早诊”理念,在学业危机的萌芽期介入,避免学生在毕业季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局。

更深层的制度逻辑,在于破解“严进宽出”的结构性矛盾。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12年的30%攀升至2023年的60.2%,但部分高校的课堂到课率却长期徘徊在70%以下。当“躺着毕业”的侥幸心理遭遇“每学期学分清算”的硬约束,高校终于找到了打破“宽出”魔咒的钥匙:用持续的过程评价替代终结性审判,让质量意识渗透到教育全周期。

华南理工的预警机制中,有一组值得玩味的数据:被预警学生中,62%来自工科专业,28%存在长期缺课记录。学院不仅向学生寄送告知函,更同步联系家长建立“家校共管”通道。这种看似传统的沟通方式,实则是教育责任体系的重构:当高校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成长管理者”,家长从“学费支付者”变为“学业监督者”,学生则必须直面“自我负责”的成人法则。

在深圳技术大学的帮扶案例中,被预警学生小张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收到预警后,学校为其配置了“学业导师+心理辅导员”双轨制帮扶,通过定制补修计划、建立学习小组,最终使其绩点从1.8提升至3.2。这种“警示-帮扶-跟踪”的闭环管理,打破了“一罚了之”的粗暴逻辑,将教育惩戒转化为育人契机。

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预计突破5000万人,继续领跑全球。但数量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焦虑:某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42%的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毕业生专业能力呈下降趋势。学业预警机制的推广,恰为“量质并举”提供了操作路径——既通过扩招保障教育公平,又借助过程管控守住质量底线。

放眼全球高等教育,过程性评价已成趋势。德国高校的“学分银行”制度、新加坡的“学术进度预警系统”,均与我国学业预警机制异曲同工。但中国高校的特殊性在于,既要破解“玩命高中、快乐大学”的错位认知,又要应对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