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清晨,记者们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会议室焦急等待。
刚刚交完班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身着笔挺军装,9时准时赶到。一进门,张瑛与记者们一一握手,语气谦和:“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她的手有些冰凉,头扎低马尾,素面朝天,黑眼圈隐约可见,明显是熬夜工作的痕迹。随后,张瑛坐在沙发上,虽然面对镜头略显紧张,但回答提问时语气温和坚定。谈及工作,她神情严肃,态度严谨;聊到生活,她的笑容温暖亲切。
采访进行1个多小时后,张瑛缓缓起身:“各位记者老师,要不今天的采访先到这儿?还有昨晚抢救的病人要去看看。”
这场采访本应在前一天晚上19时进行,却因张瑛需要抢救两名危重病人而推迟。记者了解到,每次有危重病人,她几乎都彻夜守护。当被问及是否一夜未眠时,她抿嘴笑了笑,轻声回答:“也睡了几个小时。”她的笑容中透着疲惫,却依然坚定。这就是张瑛,一位热爱自己的事业,始终将病人放在首位,坚守高原、默默奉献的军医。
高原巡诊路。西宁联勤保障中心供图
白衣执甲向难行 高原巡诊洒真情
“一名好军医应该是什么样子?”
“就像张瑛主任一样,别看瘦瘦小小,可骨子里却有那么一股狠劲和拼劲,干起事来一丝不苟,总是带队走在队伍最前面。”曾与张瑛赴高原执行任务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冯恩志回忆。
35年前,19岁的张瑛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开启了从医之路。1995年毕业后,张瑛特招入伍,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故土——青海,加入原解放军第四医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从此青藏高原便成了她的主战场。
她冲锋一线、矢志打赢,多次参与重大演训和抢险救灾卫勤保障任务,请缨带队巡诊喀喇昆仑哨所,背负10公斤药品器械在极限考验下勇攀“夺命坡”,成为第一个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军医。她在生命禁区坚守360多个日夜,13次带队、28次随队,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一线点位执行任务,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被亲切称为呵护官兵生命的“兵妈妈”。
“边防官兵守卫祖国领土,寸土不让奋不顾身;我们守卫战友生命,用生命抢救生命必当竭尽全力。”张瑛用30年,践行着对生命的承诺,为高原官兵健康保驾护航。
张瑛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她曾经给自己许下一个诺言:走过喀喇昆仑上的每一个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
1996年,青海玉树遭遇特大雪灾,医院紧急派出医疗队赶赴灾区,张瑛主动请缨,成为医疗队里最年轻的队员。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执行任务,头疼、胸闷、反胃、耳鸣,接连袭来的各种症状考验着她的意志。
考虑到张瑛的身体状况,同行战友纷纷劝她留守海拔较低的营区。但张瑛果断拒绝,坚定地说:“我可以!再难也要上去!”回来后,张瑛就正式申请加入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开启了她高原巡诊的漫漫征途,跟随杨景义、杨生岳等一批老专家巡诊送医、救治患者,积累了大量高原病预防和救治的实践经验。在突破一条条天际线的路途上,张瑛也在不断地突破着自己的极限。
作为一名高原军医,不仅要在平时巡诊中勤勉尽责,也要在战时保障中支撑打赢。近年来,高原实战化演训任务频繁,高海拔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来自平原地区的任务部队提供了更逼真的实战化训练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
2020年,张瑛作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专家,配属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出征,尽管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但此次任务仍让她心中忐忑——一线官兵有一部分是首次驻守高原执行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随时都有可能突发高原疾病。
“医生,你一定救救他们,一定救救他们啊!”张瑛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几名因重度高渗性脱水导致昏迷的病人从海拔5000多米某高地被送到了她所在的帐篷,其中年龄最小的战士仅有19岁!
检查眼底、呼吸、心跳、接心电监护仪……看着战友们从山上一步步抬下山、面庞稚嫩的患者,张瑛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她迅速判明病症,紧急给予吸氧、镇静、降温、补液等对症治疗,并做好了抢救生命的准备。
“张主任,患者病情发生恶化!”突然,1名患者突发严重肌肉痉挛,导致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快速下降。张瑛迅速反应进行抢救,争分夺秒同“死神”赛跑。
这些天里,张瑛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总是隔一会儿就要去看看他们,她说:“只有这些孩子们醒来,我才能睡得着啊。”经过她和战友们连续不断的紧急救治、日夜不休的值守观察,这几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全部治愈。
张瑛在高原巡诊。西宁联勤保障中心供图
深耕医技求精进 备战强能守健康
“置身边防一线,更能看清战场需要什么样的卫勤保障。”从第一次上高原,到每年常态化高原巡诊;从静态的定点诊治,到动态的伴随保障;从保障日常诊疗,到保障作战需要。这些年,张瑛和她的战友们上高原、战雪山、踏戈壁,战斗足迹遍布最艰苦、最偏远的边防哨所,在实战实训中不断锤炼高原卫勤保障能力。
张瑛深知,急性高原病是影响和制约“两高”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自那时起,她便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熟练掌握人体机能在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特点规律和治愈手段,全力护佑官兵生命健康。
面对严重缺氧、紫外线强烈、气候干燥、狂风逼人的恶劣生存环境,张瑛多次主动报名参加高原卫勤保障任务,从组织体检、高原病知识普及、药物开发应用等方面入手,带领科室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建立全地域、全方位、全时段、多层次的高原病立体防治体系。
《高原徒步训练小贴士》《驻训官兵面罩使用小贴士》等高原健康小知识手册,高原习服小贴士,防极度严寒冻伤知识展板,减少高海拔地区过度运动对心肺功能造成损伤“十注意”标语……为了便于官兵理解掌握,张瑛和队友们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印制成浅显易懂的“口袋”手册,每次巡诊时都会带一些分发给边防官兵。
“张主任,您这套办法真好!上高原医疗保障我们都不怕了!”某边防团卫生员认真学习张瑛梳理总结的高原病防治经验后高兴地说。
“巡诊巡治只能解决一时,高原官兵更需要的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张瑛时常和身边同事讲道。“高原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生病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这要求医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为进一步提高官兵面对高原突发疾病时应急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她围绕高原自然环境特点、高原反应的防治等要点,精心准备了《浅谈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诊断与治疗》《高原科学用氧指征》等课件,先后赴多个驻训点位进行高原病防治知识授课,开展健康宣教百余场,培训授课3000余人,为部队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风雪巡诊路,遍地动情处。在张瑛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整齐地放着一沓来自高原官兵的书信,那些都是她巡诊救护过的官兵寄来的温暖。
“张妈妈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我们是冲在前沿的‘急先锋’,她是保障打赢的‘冲锋者’。那种选择、那种坚守、那种精神是扎根高原的初心,也是为国尽责的情怀,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曾经被张瑛从生死一线拉回来的战士宋浩动情地说。
坚守高原医心暖 杏林春暖爱无疆
张瑛对工作的热爱,如同高原上那永不熄灭的篝火,温暖而炽烈。她常说:“医生这个职业,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让她在救治了12万余人后,依然保持着那份谦虚与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默默反思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更好。
2023年初,当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这一关乎重症患者生命的关键科室时,张瑛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尽管有人劝她不必如此辛苦,但她却坚定地回应:“部队中心医院不能没有重症医学科,我有责任为医院的发展出一份力,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从那一刻起,张瑛便全身心投入到筹建工作中。她亲自带领战友们选址、规划、采购设备、挑选病床和家具,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为了确保科室布局合理,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设备采购上,她更是严格把关,对每一台设备的性能、质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
那段时间,张瑛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筹建工作中。白天,她要处理日常工作;夜晚,则挑灯夜战研究筹建方案。同事们心疼她,劝她注意身体,她却总是笑着说:“重症医学科早一天建成,患者就能早一天得到更好的救治。”
经过6个月的努力,重症医学科终于顺利建成并具备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仅一年,就成功抢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张瑛常说:“重症医学科很特殊,大门一关,没有家属陪护。ICU其实就是‘I see you(我看着你)’,医生要时刻关注病人,给予他们力量和温暖,让病人不害怕。”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经常通宵守在危重症病人身边,不仅给予患者身体上的治疗,还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张瑛的坚守与付出,不仅体现在重症医学科的筹建上,更体现在她对高原病研究的执着追求上。从1996年起,她便与自己的老师、呼吸内科原主任杨生岳一同深入各类高原人群展开大规模调查。高原的环境恶劣,调查工作充满艰辛,但张瑛从未退缩。她翻山越岭,走进一个个村落、一座座军营,详细记录每一个病例,精心分析每一组数据。
经过不懈努力,张瑛终于摸清了高原病的发病规律,并针对部队官兵易发的急性高反、高原肺水肿等常见高原病,完成了10项医学课题研究,获得了4项军队和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研奖励。在她多年的健康宣讲和悉心指导下,体系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是她对高原人民和部队官兵健康的深切关怀。
张瑛的乐观与谦虚,更是让人敬佩。在采访中,她多次表示,30年扎根高原的从医生涯,她并未觉得有多艰难。她认为,只要用平常心对待艰难挫折,用热诚心对待工作,用真诚心对待患者和战友,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谦虚的品质,让她在同事和患者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张瑛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我们医院的全才。”
“张瑛像一棵树,以坚定的姿态和无私的关怀,成为战友心中最可靠的依靠。”
“张瑛像一束光,足够温暖,陪伴患者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德艺双馨传薪火 初心如磐铸军魂
张瑛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师者。她深知医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她从自己的老师杨生岳那里学到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坚守高原的精神,也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这份精神,她始终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的最大责任。
在她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年轻医生茁壮成长,传承着她的精神与信念。张瑛会根据每个年轻医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定期开展病例分享讨论,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借给年轻同志学习。哪怕科室人手紧张,她也坚持把年轻同志送出去深造。
在重症医学科建科初期,只有两名一线医生时,她仍毅然决定送王增强医生去唐都医院进修,鼓励李和运医生考取空军军医大学研究生。她的这种高瞻远瞩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年轻医生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张瑛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不仅体现在医术上,更体现在医德上。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尊重每一个热爱职业的人,认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对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74年精神传承的认可。
她常说:“医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事业。作为老一辈医生,我们有责任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王增强表示,自己从张瑛身上学到了很多。对于年轻医生她不会过多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在关键问题上严格要求,私下里却像朋友一样关心我们。她总是紧紧地把我们这个集体凝聚在一起,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平凡的伟大、奋斗的价值。
在张瑛的引领下,重症医学科的锦旗挂满了楼道。那是患者对张瑛和重症医学科医生技术和情感的双重认可,也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与责任。张瑛还多次前往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医疗帮带,先后培养了12名少数民族医生,很多已成为当地的医疗骨干。
这些年,哪里有任务,张瑛总说“我去”;哪里有困难,张瑛总说“我上”!雪域高原有她行走云端留下的足迹;边防一线有她救死扶伤战斗的身影。张瑛说:“我只是尽了一个联勤军医应尽的职责,做了应做的事,比起那些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自己还有不小差距。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我都将随时领命出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战斗,用实际行动践行军人使命、医者誓言……”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张瑛秉持人民军医忠诚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这位行走在云端上的女军医,以她的精神与情怀,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承着革命军人的榜样力量。
张瑛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医疗事业,为守护生命、强军事业奋勇拼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她的精神让高原上的爱与希望永远绽放光芒。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煜鹏 李雪萌
编辑:李家奕 责编:鲁东 监制: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