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彰显着城市治理水平,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月23日,第一届上海高校城市地理与公共交通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和青年学子围绕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及运营、城市地理与文化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去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市域机场线开通运营。市域机场线与多条上海既有及在建的轨道交通线路实现换乘,共同构建起内联外畅、层次清晰的上海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朱炜指出,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准点、大运量、安全、环保等优势。随着车辆和轨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之中。轨道交通的有序发展,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朱炜指出,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与多网融合,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就长三角而言,一方面可加快形成多中心枢纽,另一方面可推动跨省地铁贯通和市域铁路地铁化,打造区域多层次轨道交通协同运营体系。
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停车资源越发稀缺,停车难成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苏苇以美国学者唐纳德·舒普所著《免费停车的高昂代价》作为引入,分享了对停车难问题的思考。她指出,停车难的出现,与机动化持续发展、个性机动性提高、交通外部性加剧等因素有关。推动停车市场化改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为停车制定合理的价格,用动态价格来调节需求;二是将收入返还给当地社区,以此获得必要的基层支持;三是取消最低停车位数量标准,让市场供需决定停车位数量。
冯苏苇指出,党建引领在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共享停车、发放亲情停车券、区域化党建等举措,协同各方、综合施策,能够有效缓解老旧小区的停车乱、停车难问题。
上海地区轨道交通领域知名自媒体“贵道蕉通”团队以“3/4号线改造:共线的探索与破局”为题,介绍和梳理了上海3/4号线共线的规划历史、成因以及实施方案,并分享了对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五所高校的学生社团联合发起并举办。
原标题:《困扰全球超大城市治理的共同难题,何解?》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 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丹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