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利(富书作者)
最近,一部都市情感剧《我的后半生》悄然开播,说是情感剧,其实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年真实”的观察实验。电视剧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等著名演员参演,观众对剧集内容十分放心。
而真正掀起讨论热潮的,是演员杨童舒。
剧中她饰演的护士长连亦怜,一出场就锁死全场视线。她柔声细语地给病人换药,眼底却藏着自己的小算盘;她和沈老爷子谈恋爱,看起来笑容温柔,下一秒却轻描淡写地提起“房子”等财产问题。
她的表演让观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纷纷刷屏:“一个角色里,塞进了三种情绪、五重表演、七分寒意!”
谁能想到,十八年前那个“徐盈盈”,如今穿上护士服,翻红了!
但这次,她不靠话题炒作,不靠流量支撑,而是凭借一身“演技刀法”,再一次扎进了观众心里最敏感的地方。
1975年,杨童舒出生在吉林市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舞台剧演员,母亲是音乐老师。
别家孩子的“文艺细胞”是后天培养的,她家则是基因自带。琵琶、钢琴、二胡、画画……她一样不落全试过一遍。
小时候的杨童舒是个有个性的小孩,放学后她带着同学跑去公园买零食,为此花光了回家的路费,只能自己一个人徒步穿过几条街回家。
还有一次,因为和同学打赌“谁的单量大”,杨童舒用剪刀将眼睫毛剪掉,母亲得知后哭笑不得,担心会不会伤害到眼睛,她却还振振有词道:“剪眼毛也不疼呀,没事的。”
一个“文艺世家”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这大概就是她后来能在复杂角色中游刃有余的原因。
从小到大,杨童舒极爱参加校园活动,时不时就客串一下主持人,长大后当主持人的梦想就深藏她的心中。
高中时,她报考吉林艺术学院,凭借能说会唱的才艺考了专业第一名。
18岁那年,还在读大一的杨童舒,就接到了人生第一部戏《痴情不改》。对当时的她来说,这不过是一场“新鲜的冒险”,可镜头一开,她的命运就被悄然更换了一条赛道。
此后,她不停地接到剧集邀约,《错在重逢》《咱爸咱妈》《东周列国》……她一部接一部地演,像被按下加速键。
与此同时,她还兼职干着主持人的工作。白天她是学生,晚上则是演员,周末还兼职当主持人。她曾说自己不是天赋异禀型的“文艺少女”,更像是一个内燃机——越忙越有劲。
大四那年,别人还在准备毕业论文,她另辟蹊径,在演员和主持人外另找了一条职业道路——在长春开了家影视表演机构。
起初自己当演员后,学弟学妹们经常向她请教入行表演界的门道,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她,于是她便抓住这一波机遇,亲自做校长,招学生、备课、排课......
因为已经小有名气,学生从几十人暴涨到几百人。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老师”,但她享受这种忙碌感——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就是闲不住的命。”
但这种“操劳型浪漫”,也有代价。
2000年,《太平天国》剧组找她演傅善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一个聪明、复杂又命运多舛的角色。她演得入骨,台词眼神动作全是精准拿捏。
第二年,在电视剧《被告》中,她饰演的医生白雪芳被误认成杀人犯,面对人性的扭曲,白雪芳只能咽下委屈,为自己正名。在表演的过程中,杨童舒深刻共情主角所遭受的不公,演着演着就哭到停不下来。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太感性了,不适合做一个永远冷静的主持人。因为主持人往往要顾全大局,即使采访对方已经痛哭流涕,主持人也要做到情绪稳定。
杨童舒认为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是沉入角色,用戏讲故事。
于是,她放下麦克风,忍着内心的痛苦,将《影视同期声》的主持人工作辞去,专心做演员,也专心当校长。
她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不是妥协,而是杨童舒对人生负责的选择。
成名后的杨童舒,接戏的频率越来越高。
2003年,她接了一部让自己“后悔了一年”的戏——《至尊红颜》。剧中她饰演徐盈盈,一个温婉外表下藏着蛇蝎心肠的反派角色。
在这之前,杨童舒实验的角色形象几乎都是正面、善良、阳光的。观众熟悉她柔和的微笑,信赖温顺的角色。这一次,她却要颠覆所有印象。
徐盈盈看似是个“端茶递水”的宫女,实则毒辣入骨。为了权势与爱,心生嫉妒,她能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痛下杀手,也能将武媚娘刚出生的女儿活活闷死。
这个角色原本就是脸谱化设定:坏得没有理由。可杨童舒演不了这么简单的“坏人”。她得为这个人找到心口上的那道裂缝。
于是她把这个女人理解成一个“嫉妒中沉沦的执念者”——因为得不到,就摧毁一切;因为犯了错,就不断掩盖,最终万劫不复。
她尝试着修补剧本逻辑,每天拍完戏就拉着导演、制片人修改接下来的剧本。她想让这个“反派”更像一个“人”。
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配合,剧组里有人开始抱怨她“擅自改戏”,她百口莫辩,却仍然坚持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顶着“骂名”也要沟通完善剧本。
拍摄那场“闷死婴儿”的戏时,杨童舒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导演喊卡,她没去卸妆,也没吃饭,只是坐在一旁,面色发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种生理上的不适,比连续拍一天哭戏还难受。”她后来回忆。
拍摄杀青的当天,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一觉睡了26个小时,醒来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变了。
她说自己是“体验派”演员,哭戏从来不用催泪棒,也不靠技巧。“我会真的觉得那是我经历的事,然后就哭了。”但徐盈盈,这个角色太黑暗,黑到她差点走不出来。
那是2004年,微博还没出现,博客还只是小众写日记的地方。《至尊红颜》开播后,杨童舒遭遇了一场真实世界里的“口诛笔伐”:
她的个人网站被网友攻击到关闭,拍戏深夜回家,车窗被人敲响,甚至还被扔垃 圾、谩骂、围堵……她的车被砸过两次,留言骂声不绝于耳。
她没想到,一个角色的后劲,能大到吞掉一个人的生活。但她也不怪观众的行为,只是没想到,因为自己演得“太真”,却换来了这般真实的惩罚。
她也因此证明了什么叫“演技”:不是流泪、咆哮、表情管理,而是让人恨你,记你,认定你就是那个人。
更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两年,她接到的全是“反派角色”,仿佛她真的成了那个蛇蝎美人。
从那以后,杨童舒再也不接反派角色,不是因为怕观众骂,而是怕自己又陷进去——她承受不起第二次“徐盈盈”。
后来,她干脆停下脚步,推掉所有戏,只在少数熟人作品中友情客串,默默等风头过去。
因祸得福,她也由此被更多剧组注意到。
之后的《汉武大帝》《一生守护》《姐弟》《一辈子的姐弟》等剧集中,她渐渐回到了那个温婉坚定的杨童舒。
她也频繁拿下了亚洲彩虹奖优秀女主角、“金海棠奖”等重量级奖项。
杨童舒在演艺事业上可以说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但一次片场突发的意外让她开始审视自己的这份工作......
2009年,杨童舒正在剧组拍戏,但她那时其实已经怀孕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她没有选择暂停工作保胎,而是硬着头皮继续拍戏。对她来说,自己只是一个演员,不能拖团队后腿。
可命运总喜欢在你以为扛得住的时候,再给你重重一击。
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她不小心在剧组摔了一跤,差点失去了腹中的孩子。医生建议她立刻住院保胎,她这才彻底停工。
医生说,每坚持一天,胎儿的成活率就提升3%。这微小的“百分之三”,成了她每天坚持的全部意义。
那段时间,她几乎是在用意志力熬过来的。最终,在怀孕第26周,她早产生下了儿子,那个小小的生命被紧急送进保温箱,而她自己也因为虚弱连续几乎站不起来。
她说:“母子平安,就是最大的幸运。”
杨童舒一直很少谈起家庭,对于孩子的父亲,对外她只是简单交代:丈夫是圈外人,婚前恋爱结婚,孩子是爱的结晶。
可真实的生活,远比文字复杂。
曾有疯狂的男粉丝追到她老家,拿着刀威胁她的父母“要娶她”。虽然最后事情得以控制,但那一刻她第一次清晰意识到,作为公众人物,保护家庭,比解释清楚家庭成员更重要。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公开过丈夫和孩子的任何信息。为了他们的安全,据网友说,她甚至投资了一家安防科技公司。不为盈利,只为安心。
镜头外的她,是个极其爱家的普通人,她做饭、带孩子、照顾父母、打理生活,在她的世界里,“家”是最柔软也是最坚硬的地方。
她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某一年父亲住院,她推掉所有工作,亲自照料。尽管有护工,但她不放心,“再专业的护理,也不如亲人贴心”。
母亲喜欢《星光大道》,她就申请带母亲一起去现场参加节目,只为让老人家高兴。哪怕自己在拍戏时受了伤,也会藏起伤口,只为让父母安心。
外界对她的婚姻和孩子总有猜测。有人说她被潜规则怀孕,有人说她嫁了大富豪,甚至有人把她的丈夫认成圈内男演员。她选择沉默,不是懦弱,而是相信清者自清。
但沉默终究是有限度的。直到2020年,她才第一次主动发声——因为她的孩子在网络上无意看到了这些内容。
她说:“不是我受伤了,而是我儿子受伤了。”她明白,是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让她再次挺身而出。
她的育儿方式,温柔而坚定。她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她愿意听他说班里的故事,也会好奇地问:“你喜欢哪个女生?我帮你请她来家里玩。”
她愿意做那个“能跟你做朋友的妈妈”,因为她知道,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命令,而是陪伴与倾听。
她读育儿书,了解叛逆期的规律。她说:“如果你越尊重孩子,他越愿意信任你。”她相信,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管控,而是理解。她不干涉儿子是否从事演艺事业,只说:“他开心、健康就好。”
这份温和的智慧,也延续到她对社会的关怀。
从生下早产儿那天起,她就立下心愿:要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母亲。于是,她发起母婴基金,提供医疗支持;父亲去世后,她又发起贫困老人援助项目,为孤寡老人筹款、送温暖;她还将自己名字中“舒”字拆成“舍予”,成立“舍予爱心基金”,每年捐出20%的收入,用于修建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学生、支持边远地区教育。
她说:“演戏是职业,公益是事业。”这不是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
24年来,她从未对外高调宣扬,只是在一个又一个节日,一个又一个清晨和黄昏,将蔬菜亲手送到敬老院,与孩子们坐在一张桌前聊理想、谈学习。
这个世界总有人用高音喧哗,来博得注目。但也总有一些人,不言不语,却把一生都过成了沉静的光。杨童舒就是后者。
杨童舒近些年的选择很“轻”,不拼流量,也不抢风头。她更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站在角色外,在表演时又极深沉地走进角色心里。
在《女心理师》中,她饰演的病人不煽情不怜悯,却直击人心。她为这个角色翻阅医学文献,咨询医生,只为让观众在剧情之外,对心理障碍群体多一点理解。
在《香山叶正红》里,她饰演宋庆龄。面对家里突然有外人闯入,她没有一丝多余动作,只是一句“这是我的公馆”,就撑起了角色的全部气场。台词不多,但气度不能少。
这种角色,她说太值得了,因为能打破观众对她的固有印象:温婉、美丽、复杂的“反派女人”。她想演更多的不一样。
现在旁人再问她怎么挑戏,她的标准从不是“戏份多少”,而是“有没有趣”。
“如果让我去演一个毫无起伏的妈妈,什么都没有,那要我这张脸干嘛?直接给你照片不就好了嘛。”她笑着说道。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很清楚,什么角色适合自己,什么情绪可以传达,哪些分寸需要克制,哪些瞬间值得一掷千金地投入。
她甚至学会了与观众共情。在《以家人之名》中,她饰演的母亲陈婷因失去女儿而偏执近乎癫狂,被骂上了热搜,但这一次,她没有像当年“徐盈盈”那样被误解沉没,而是学会了主动下场自救。
她在微博上自嘲:“连我都想打陈婷一顿。”这种把“角色骂名”隔离于演员之外的自觉,让她得以从“反派定型”中全身而退。她把生活和角色分得清清楚楚,也把真实与表演的界限守得恰到好处。
许多人说她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其实她更像一棵树。不是年轻时那种张扬的树,而是一种更内敛的“树势”——根深,叶厚,枝节伸展却不喧哗。
她可以因曾被疯狂粉丝骚扰而选择“永不公开家人”,可以为了孩子的成长选择“远离喧哗”,也可以为了公益,默默坚持二十多年。
如今的杨童舒不需要证明自己多红、多好,只是想在喜欢的角色里尽情演,在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安心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继续做好事。
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最理想的状态:活得真实,爱得坦荡,守得住自己,也撑得起他人。
她曾说:“花开太盛招风雨,当棵扎实的树挺好的。”这话很像她,不争不抢、不求热度,只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再低调结果。
如《我的后半生》剧名一般,杨童舒的“后半生”,也同样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雷利,富书团队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