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太好,真的没必要。
第一,自家的孩子永远都是自己最宠,你去宠爱别人家的孩子就给人一种嫌疑,你过分的去喜爱兄弟姐妹家的孩子,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到了人老的时候,最终照顾你的还是自家的孩子,亲戚只是亲戚而已。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回报和付出这么简单。
第三,距离才能产生美,和亲戚关系走的太近,产生的不一定只有亲情,可以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好,但是应该是有分寸。
2、
不要和心眼多的人打交道,因为你玩不过他。也不要和虚情假意的人相处,因为你伤不起。你没有一张花言巧语的嘴,只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的人会拿他的聪明来利用你的善良。
人心这东西很贵,但绝不廉价。
3
人过度节省,
省下来的并不是钱,
而是一个廉价的人生。
4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
你要试着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而不是烦躁和焦虑,
毁掉你本该不多的热情和定力,
心可以睡,手不能停,该干什么干什么,
在崩溃中继续前行,
才是一个成年人的修养。
5
追求卓越所带来的持续的压力
将不可避免地让女孩觉得自己不够格
她永远不会体会到
跨越终点线所带来的满足感
因为总是还有另一场比赛要跑
她也不能停下来喘口气欣赏风景
她接收到的信息
既是安慰也是警告
即其他人都比她更辛苦
——《女孩,你已足够好》
6
乐观主义常常比悲观主义更深刻。
人是很容易悲观的。如果成长过程比较艰难,你本身就容易倾向于对人生悲观。
或者你就只是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你也很容易触及到人生的无意义和空虚,从而产生悲观主义。
但从更理性更深刻的角度看,悲观主义其实是个亏本买卖。因为即使最后尘归尘土归土,过程也是可以体验的。天天愁眉苦脸,不如吃点好吃的,或活得乐观一点甚至轻浮一点。
——刘小波的博
7
看到一段说父母教育的话,类比得好真切。原文如下:
好的父母教育,就像马牵马,老马识途,它走在前面,它知道哪里有嫩草,哪里有沟壑,哪里的水清甜。在它的牵引下,小马很快能吃到嫩草,喝到清甜的水。
差的父母教育,就像牛赶牛,小牛在前面走,老牛在后面追赶。哪里草更鲜嫩,哪里的河水清澈,老牛也不知道,小牛只能一点点摸索。遇到沟壑和山坡,小牛也不知道自己 能不能过去,只知道自己如果放慢了脚步,会被老牛的尖角扎到自己。如果成功,老牛会觉得是自己硬起心肠,逼了小牛一把;如果失败,老牛会发怒,这点小沟壑都过不去,不可思议。
小牛就这么磕磕碰碰的,它不敢回头,头上是被现实碰撞的伤口,屁股上全是老牛用角扎了又扎的血窟窿。
最后一句真扎心。
8
晏殊写过一篇《解厄学》,有十六字箴言,据说可以助人解脱困厄——
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
9
心理能量世界也分阶层的,分为能量底层,能量中产和能量上层。
在能量底层阶段的人一般内心是慌乱和冲突的,总感觉到情绪低迷或者暴躁,与外界的关系多以拉扯和纠缠为主,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向反馈和良性互动,也无法产出价值,属于贫瘠状态。
能量的中产,是指慢慢建立好内心的一些秩序和根基,开始内在疏通和流动,也与外界产生了一些良性互动和价值合作。进入发展状态。
能量上层,有自己的内生能量源,也和外界的交换自如,能量从自身与外界达成了交互通畅,物质精神都不匮乏,属于富足状态。
不同的能量世界,你看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是不一样的。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都要明白自己需要往哪里走,不要在原阶段重复打转,甚至被周围环境影响,下拽落陷。
10
恐惧是因为你不是活在生命里,而是活在你的头脑里。恐惧发生是因为过度想象,你在创造一些根本没发生过的事。发生在你头脑里的事情可能有上千种版本,很可能它永远不会发生。
——Sadhguru
11
我觉得不是不能用ai写文章,而是不能用ai写文章还不标注是ai写的。
为什么用ai写文章要做来源标注是有必要的?
一是为自己考虑,自己不应该为ai写作的幻觉问题承担责任,还有其他资料与分析不靠谱的问题;
其次,为读者考虑,应该让读者有明确的信息知晓权利。
12
不断的成功,会让你的格局越来越大。
不断的失败,也会让你格局越来越小。
就像长者说的,人不仅要考虑自我奋斗的因素,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13
詹青云在奇葩说有一段精彩的辩论,她说自己从贵州农村一路走到哈佛,靠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在不停地转学、不停地做选择、不停地换环境。
能不能成事,其实和性格没太多直接关系而是所处环境怎么样。
当你真正意识到人是环境的产物的时候,也许这就是你唯一能够做成点什么事的途径。
让更好的环境去重塑你,给你巨大助力,这比一个人死磕到底要好得多。
李斯的老鼠论、孟母三迁的故事、晏子*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等等,无一不在揭示这个道理。
14
看一座城市,主要看三个参数就行了:文化、科技和商业。文化能养人,科技能带来活力,商业能留人。综合这三个参数,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除了深圳在文化沉淀上稍逊一筹,其它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当然这三个参数的成立,都有一个关键要素支撑,即教育。好学府越多的地方,越出人才,而人才就会带着开放意识,在文化、科技和商业上一路飞奔。
这个粗线条的参数体系,也可以推演到个人成长上。比如,一个人,要是有文化底蕴,对新技术抱有浓烈的好奇心,而且财商还不错,这个人的一生,大概率是丰盈的。而要具备文化底蕴、科技好奇心和财商,自然少不了“好好学习”的受教育历程。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insight吧。
15
有大量的阅读时间,是一种幸运,尤其是在经历残酷的、将人消磨殆尽的谋生型工作后。平民出生的劳动者,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谋生,再需要克服精神上的疲惫与惰性,去进行阅读。
然而,当一个人侥幸在某个阶段,拥有了大量的阅读时间,祂也需要和自己的心灵交战、和外界的期许交战。前者,是一个人能否克服更多欲望的诱惑,比起阅读,有太多看起来更好玩、更能取得短期回报的事。后者,当一个人把大量时间投入于阅读和非事务性的写作,倘若不是知识阶层的家庭,就容易质疑祂的选择,担心祂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落下脚步。
因此,在一种持续的安宁中读书,既幸运,又需要面对内心之魔。有时我在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那么多期待,祂的家人没那么多期待,彼此都把精力多放一些给自我在生活上的乐趣,也许大家都能解脱一些吧。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