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上海法治报、闵行检察

作者 | 季张颖


《上海法治报》2025年3月21日

A2 重点

心理咨询市场良莠不齐 收费标准不统一政协委员建议推动人大立法 形成监督闭环

沙盘游戏区、咨询区、诊疗区布局分明,柔光灯叠加绿植的装点营造出一丝暖意……这里是闵行区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门诊。从全区首家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到今年致力于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心理咨询诊室全覆盖,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上海闵行试图破题。

来自《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超2800万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然而在这一庞大的需求背后,良莠不齐的心理咨询市场却无法与之匹配,培训不规范、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成为现实的隐患。

针对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要求,司法机关有何可为?未来的保护路径该怎么走?能否从立法上予以突破?记者近日展开采访。

“心理咨询师”猥亵少女

被判从业禁止


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此前办理过一起猥亵儿童案,受害人是一名未成年少女优优(化名)。当时,优优因为时常上课不认真听讲,行事又离经叛道,被母亲李女士(化名)送去“心理咨询师”孙某所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治疗,期望能够改善优优的情况。

但让李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优优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遭到了孙某的猥亵,导致优优一再抗拒心理咨询。在李女士的追问下,优优才说出此事,并在李女士的陪同下选择了报警。后经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并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对孙某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从业禁止。

“我们发现,近年来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闵行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程慧常年办理未检案件,程慧告诉记者,对于这类未成年人,一旦遭受侵害,会诱发更为严重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

而相较于本身受侵害的情况,实施犯罪则是这类少年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在该部门此前办理的一起案件中,一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年因为休学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无法控制情绪的他在冲动下,伤害了自己的母亲。

“另一起案件中,孩子为了引起家人的关注,在家中通过点燃被子的方式发泄情绪。”在程慧看来,这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群体,案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然而,与这种现实需求相矛盾的,是尚不规范的服务供给。

“在优优的这起案件中,经查实,孙某只有高中文化,并没有心理学专业学习背景。”闵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英和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吴翎翎是这起案件的承办检察官。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她们发现,孙某只是在某心理培训班培训过几个月,便自诩“心理专家”“社科院特聘心理顾问”,还对外宣传“一次咨询问题改善率95%以上”“让中、高考考生加分平均分为30分以上,最高可达60分以上”,由此误导了不少包括优优和李女士在内的学生和家长。

“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已经没有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培训体系的规范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监管等可能处于空白地带。”程慧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因为按照现行规定,心理咨询机构不属于医疗机构,无需审批,仅需完成注册登记就能取得营业执照,实际中存在设立门槛过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也为事后监管带来困难。”

而在服务供给水平之外,还有专业从业人员匮乏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按照这一比例,中国至少需要140万名心理咨询师,我国约有超100万人获得原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仅有4万人从事专兼职工作,合格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可以说是严重短缺。”市政协委员赵丽佳说道。

计划建立“一人一档”

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这一系列问题,闵行区检察院以个案为抓手深化社会治理。“对于涉未心理咨询服务,我们从规范服务市场、完善服务规范、提升人员水平三方面,会同行业协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推动涉未心理咨询源头治理。”程慧告诉记者,行业协会积极采纳检察机关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发现的问题,积极建立从业禁止和强制报告沟通机制,并探索制定了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场景的知情同意书、告知书、伦理细则等。

就在近期,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宣布启动2025年基层卫生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在前期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门诊等试点基础上,今年探索在全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全覆盖开设心理健康咨询诊室,力求缓解基层心理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目前在我们闵行涉及心理诊疗的,市级医院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陇院区等,区级有区精神卫生中心、市五医院、区中心医院等,在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我们计划围绕青少年、在职人群、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心理服务需求,夯实基层网络,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与市区两级联动,为居民群众提供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服务。”闵行区卫生健康委相关工作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为进一步创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制,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区教育局还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今年将共建闵行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我们将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推动构建覆盖全区的‘科普、监测、干预、诊疗、康复’一体化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完善心理疾病监测机制,建立闵行儿童青少年‘一人一档’心理健康档案。”闵行区卫生健康委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中心还将对有就医需求的学生及时开通绿色转介通道,全程动态追踪管理,构建闭环管理服务模式。

建议推动人大立法

形成监督闭环


闵行区心理咨询三级诊疗建设的开展,为缓解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矛盾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路径。但在赵丽佳看来,还是应从立法上予以源头解决。

“建议尽快启动《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的修订工作,目前,《条例》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3—2027年五年立法调研项目,有关责任部门应加快完成立法调研工作,推动修订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赵丽佳表示。

这一点,也得到了市政协委员刘志伟的认同。“《条例》应补充对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的资质认定、规范化培训、从业规范等内容,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培养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在监督管理层面,程慧则表示,应探索建立由卫监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机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规范、服务收费”等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理。

“作为检察机关,从个案中发现社会问题后,应当通过法律监督推动社会治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整合各方力量系统谋划,从家庭、社区、学校,到医疗机构,在线索移送、个案处置上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联动举措。”程慧表示。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