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常识预警:完美合同可能成致命漏洞
2021年长三角某科技公司花费12万元拟定《独家代理协议》,看似严密的业绩对赌条款,却因忽略"关联主体穿透核查"导致被合作方通过VIE架构转移利润。这揭露真相:合同审查关键在于对潜在风险的穿透式预判。
二、必问5大核心问题(附案例图解)
问题1:"合同对方是否具备缔约能力?"
案例:某医疗设备企业未核查对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范围,销售合同被认定无效(标的额800万元)
审查公式:主体资格+经营范围+特殊资质(如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问题2:"多重解释条款是否留有漏洞?"
案例:某物流服务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定义缺失网络攻击情形,导致千万级索赔争议
救济路径:采用"定义条款集中化+兜底条款场景化"结构
问题3:"退出机制是否设置闭环?"
案例:私募基金收购协议未规定知识产权瑕疵退出程序,造成1.4亿元资产无法处置
关键设计:分阶段验收条款+退出权利行使先决条件清单
问题4:"争议解决条款能否实际执行?"
血泪教训:某国际贸易合同约定香港仲裁却遗漏仲裁规则版本,程序拖延18个月
优化方案:"机构+规则+语言+地点的四位一体"式条款
问题5:"审批前置程序是否漏网?"
致命陷阱:某跨境并购未履行境外投资备案即签署协议,被商务部处罚230万元
核查清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反垄断申报+国资评估备案
三、风险层级管理工具(可视化图表)
将合同风险划分为红色(效力性禁止)、橙色(商务违约)、黄色(操作瑕疵)三级管控,配套解决方案:
红色风险:必须条款重构(如《民法典》第153条无效情形)
橙色风险:增补履约担保(非典型担保实操指引)
黄色风险:设置救济缓冲期(如15日异议期)
四、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实操建议
① 重大合同必须附加"适用法律动态适配条款"(对接新司法解释)
② 电子合同需约定哈希值存证及第三方平台鉴权机制
③ 涉外协议应嵌入制裁条款排除机制(应对欧美长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