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该买一辆电车了。
但问题是:
花个二十多万,到底是买纯电好,还是增程更稳妥呢?
对此,有人觉得纯电更纯粹,安静、省心,体验也更一致;
也有人觉得增程才是最稳的选择——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说走就走。
听起来各有道理,谁都说得头头是道。
可前阵子和几个业内朋友聊了一番后,我突然发现:
我们过去纠结的点,其实可能都搞错了,还好自己没选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解到现实的差异,大伙就懂了。
先说纯电。
提到这种车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续航焦虑”。
尤其是冬天,电量掉得比手机还快,有人甚至开着开着就开始盘算:
“还能跑多远?要不要在下个服务区充电?”
一旦心里有了焦虑,体验就变了味,哪怕这车再智能、加速再快,你也很难真正安心开。
但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能只看表面。
因为很多人对纯电的“想象”,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版本。
那个时候的纯电,确实问题一堆:
冬天掉电、快充慢、跑个长途跟打仗一样麻烦。
可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电池效率和平台架构的不断提升,很多主流车型的续航已经超过了700km,关键是:
快充真的很快了。
像一些800V平台的车型,充个12分钟就能补回450公里续航,比加油也慢不了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焦虑感”,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
当然,理论归理论,超充桩的稀少,以及冬季的续航打折,对很多人而言,使用起来还是有问题。
再说增程车。
这几年,增程车被不少人当成“电车过渡方案”来选。
理由也很简单:
既能上绿牌,又没续航焦虑,电没了还有油兜底,听起来真的很完美!
的确,很多人就是冲着这点买单的。
但真用起来你就会发现——增程车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差点意思。
比如你觉得它能当纯电开,结果城区通勤,一不小心电量用完,还是要烧油;
你觉得它能像油车那样跑远途,结果高速拉起来才发现,油耗居然还不低;
还有不少人吐槽:发动机不是“备用”,而是“常驻嘉宾”。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家充,可以天天充电。
不少人面临的问题是,实在不想外出充电了,只能当油车用。
所以,用起来既不省钱,也不安心。
说到底,增程这个方案,很依赖家充——有就很舒服,没有就很糟心。
听起来似乎各有利弊,有家充的话,增程简直就是完美组合。
但事实上,事情没那么简单。
尤其从发展趋势、以及长远使用去看,纯电的优势,其实越来越明显了。
先说基础设施这块儿。
很多人现在不选纯电,是因为“充电焦虑”:
怕桩不好找、怕排队、怕速度慢,结果出趟远门比考试还紧张。
但你别忘了,技术在进步,环境也在变。
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桩才30多万个,那会儿别说超充,60kW的快充都算稀罕玩意。
可到了现在呢?
2024年底的数据,全国公共桩已经突破300万个,大部分功率都在120kW以上。
很多新桩甚至直接上到180kW、240kW,甚至更高。
而且,国家这两年还明确发话,要在高速、农村、社区全面铺开充电网络。
按这个趋势,可能2-3年内,高速就到处都是超充桩了。
到那时候,你回头看,所谓的续航焦虑,真的很滑稽。
图片加载中…
反观增程呢?
它的问题不是“桩不够”,而是“结构先天就复杂”。
你以为它有电池就能当纯电用,可别忘了:增程车的电池小,衰减也会很快。
你用个几年后,电池衰减的会很明显,到时候,短期通勤都会越来越不给力。
到时候,烧油吧,又开始吐槽发动机声音大、油耗高、动力差。
用电吧,撑不了多久就不行了——真的两头不好讨好。
所以,这不是一句“有家充就选增程”的事,而是你要想清楚:
几年之后,这台车还能不能带给你现在预期的体验?
说到底,趋势是往前走的。
今天的焦虑,可能明天就被技术抹平了;但结构上的短板,再用十年也补不回来。
总的来看,买车这事就像找对象:
不能只看现在合不合适,更要想几年后会不会后悔。
纯电的路正在越修越宽,增程却像是搭了个脚手架——
过渡用用还行,真想长期过日子,还是不靠谱,你说呢?
当然,如果那种纯电续航400km ,快充效率到5c 的增程车能推出,那又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