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际政坛上演了一出荒诞剧: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居然把记者拉进讨论军事机密的群聊,让全世界看了一场"现场直播"。这事就像在五角大楼门口摆地摊卖核按钮说明书,荒唐得让人哭笑不得。但细品之下,这场闹剧暴露的可是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层病灶。



3月11日那天,《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伯格收到个Signal好友申请,对方顶着"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的大名。出于职业敏感,老戈点了通过,结果就像中了彩票——直接被拽进个18人的"神仙群"。群里清一色是副总统万斯、防长赫格塞思、CIA局长拉特克利夫这些跺脚震华盛顿的大佬。



接下来的日子堪比追剧:3月13日群聊开始讨论打击胡塞武装,14日抛出具体方案,15日11点44分防长亲自在群里发作战计划——精确到打击坐标和武器清单。两个小时后,美军炸弹准时在也门炸响,吓得老戈把车停路边直冒冷汗:这哪是新闻线索,分明是定时炸弹啊!

白宫事后承认"确有此事",但嘴硬说只是"小事故"。特朗普更绝,先装失忆说"不知情",被实锤后改口"两个月来唯一小失误"。这操作,像极了熊孩子打碎花瓶还硬说花瓶自己会跳楼。



这帮高官放着政府专用通讯系统不用,偏要挤在民用软件Signal里搞"地下工作"。要说Signal确实有两把刷子:端到端加密、消息自动销毁,堪称"聊天界的007装备"。但问题在于,他们用这玩意讨论的是国家级军事机密啊!

更黑色幽默的是,Signal的自动删除功能本为保护隐私,在这却成了规避《总统记录法》的工具。这部诞生于水门事件的法律明令政府通讯必须存档,可特朗普团队愣是玩出了"阅后即焚"的花活。就像酒驾司机专挑没摄像头的山路,纯属知法犯法。



安全专家早就警告,民用加密软件在国家级黑客面前就是纸糊的。想象一下,要是俄罗斯黑客比记者先混进群,美军作战计划恐怕早成黑市商品了。这种掩耳盗铃的安全观,活像把保险箱密码写在便利贴贴大门上。

这次泄密最魔幻的,是整个决策过程透着的"过家家"气质。国家安全顾问随手拉人进群,满屋子高官对着陌生ID畅所欲言,这警惕性还不如小区业主群。难怪民主党大佬舒默痛批这是"十年来最严重情报事故"。



深扒涉事官员背景,个个堪称"跨界达人":防长赫格塞思原是电视台名嘴,副总统万斯搞投资出身,国安顾问华尔兹当过游说公司顾问。专业度不够,八卦力来凑,活脱脱政坛版《明星大乱斗》。

这种"草台班子"做派在决策讨论中暴露无遗:副总统担心油价影响选情,反恐主任建议从长计议,活像菜市场讨价还价。最终拍板的军事行动,每天烧钱几千万美元,决策过程却比网红选品会还随意。



事件曝光后,德国官员暗戳戳质疑美国保密能力,英国军情六处连夜检查通讯协议,沙特表面淡定私下要说法。最绝的是俄罗斯,官媒直接把事件编成段子:"想知道美军动向?下载Signal就行!"

更深远的影响在情报领域。前中情局长帕内塔坦言,盟友可能缩减情报共享。这就像发现合租室友总忘关门,谁还敢把贵重物品放客厅?美国苦心经营的情报网,正被自己人凿出窟窿。

国内舆论场同样炸锅。自由派媒体痛批政府儿戏,保守派嘴硬"结果好就行"。普通民众则算起经济账:双航母打击群每天烧掉的钱,够建多少社区医院?这种质疑,正在动摇"美国优先"的民意基础。



这场闹剧本质是技术幻觉与制度溃败的碰撞。Signal这类加密工具本为对抗监控而生,却被权力机器异化为逃避监管的帮凶。这就像给幼儿园小朋友配了瑞士军刀,看着酷炫,实则危险。

更深层的病灶,是美国政治精英的"法外特权"意识。从希拉里邮件门到特朗普的Signal群,掌权者总觉得自己能凌驾于制度之上。这种傲慢,比任何安全漏洞都可怕——毕竟再好的锁,也防不住主人自己砸窗。



值得警惕的是,类似事件正在消解国际秩序的基础。当世界霸主自己都不守规矩,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成了黑色幽默。这次泄密或许只是茶壶里的风暴,但它预示的,可能是整个系统锈蚀的开始。

回看整件事,最讽刺的莫过于:这群高官用最安全的加密工具,捅出了最离谱的安全篓子。这正应了那句老话——锁头防得住君子,防不住自己作死的糊涂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