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河南女孩跳桥轻生,桥上围满了围观的群众,消防员多次劝导无效,并且女孩的情绪越来越崩溃。



当消防员说到“要多想想爱自己的人”时,女孩的神经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反口回应了一句然后跳下了桥。

女孩为何轻生?劝导的话为什么变成了她执意寻死的导火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没说这“经”这么难念啊,光是2025年跳河寻短见的报道就有多少起了,3月24日官媒再度报道了一篇关于年轻人轻生的文章,跳河的是一个女娃娃,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



这个年纪本是应该享受青春年华的时刻,但她却毅然决然的站在了大桥上,看着水面做着最后的心理建设,有好心人察觉女孩的不对劲马上拨打了110报警,没过多久警察和消防员就赶到了现场进行劝说。



一般有了轻生念头的人情绪都很激动,救援的消防队员也是生怕出现意外,小心翼翼的和女孩试探性的沟通着,并且一队人马已经开着小船准备接应了,就是怕女孩一个想不开直接跳下去。



从女孩的口中消防员得知她之所以轻生是因为和家里人闹了矛盾,一段时间的沟通并没有让女孩的情绪平复下来,反而是越聊越激动,女孩站的位置并不好采取强制措施,只能耐下性子劝导着,但谁也没想到消防员的一句话让女孩彻底崩溃了。



桥的周围站满了围观群众,女孩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升高,眼瞅着女孩要马上就要跳下去了,消防员说了一句让女孩想想那些在乎自己的人,女孩脸色肉眼可见的难看,大喊着只有爸爸在乎我,可他现在已经不在了,然后一跃而下跳了下去。



在救生筏上的消防员马上对女孩展开救援,虽然女孩因为喝水的浮力飘了起来,但她面部朝下,并且没有任何自救的行为,显然是彻底丧失了对“生”的渴望,但我们不可能看着一条生命就这样陨落在眼前。



消防员仅用了10秒时间就把女孩捞了上来,并且对其展开了急救,之后也是顺利送往医院并没有生命危险,但这个女孩的那句话让无数网友共情,真是应了那句话——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十几米的大桥说跳就跳,在水中一动不动一心求死,连死亡都不怕,唯独怕这个没有了父亲的世界,而纵观2025年的各起轻生案,几乎都与原生家庭有了些许关系,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家庭矛盾变得如此严重了?



先说成都28岁女子除夕夜轻生的那起案件,轻生女子豆豆和家里人在午饭时闹了矛盾选择离家出走,晚上的时候豆豆还和家里人通了视频电话诉说了自己对父母的需求,但是哪怕是如此直接的需求也被父母无视。



豆豆在轻生前还多次情绪暴躁,精神很不稳定,哪怕是这样,她的父母也没有格外的关心孩子,就在失联的十九天之后,豆豆的遗体被找到,豆豆的那句家人不关心她成了自己离世前的控诉。



另一起是今年元宵节湖北一个14岁的小男孩失联,失联之前还去了朋友家打游戏,性格十分开朗活泼,生前最后的录像还是在炸鸡店买炸鸡吃,之所以能断定孩子坠湖是因为在湖边的长椅上找到了他的东西。



眼镜摆的板板正正,钥匙也被摆成了一个笑脸,就好像坦然面对死亡前的“幽默”,几天后孩子的遗体被打捞上岸,但还是不能断定孩子就是自杀,随后官方报道称孩子失联之前因为打游戏的问题和父亲吵了一架,甚至还把孩子手机摔了,网友们立马“清楚了”。



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气不过”,最后和朋友玩了一次游戏,最后吃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然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他大半夜的在湖边一个人吃炸鸡,而不是回家,对于家庭的那种害怕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这些案件都在指明一个问题——家庭教育,一部分家庭还是抛不下“重男轻女”的观念,而一部分家庭也抛不下“望子成龙”的情结,对于孩子的管教往往是那么的严苛,总觉得现在的孩子条件太好,太幸福了,一部分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绊脚石”。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有“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之间产生了感情矛盾想着“为了孩子忍一忍”,工作上受到了不公待遇想着“都是为了孩子忍一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好一点还好,一旦孩子有什么做的不对的,父母就把“忍”下来的气发在孩子身上。



甚至有可能是一丁点的小事也会对孩子大发雷霆,这样拥有迁怒情绪的父母不在少数,可以说是在中国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对于孩子过于苛责更是被“美化”成为了“我不严格要求他,进了社会会吃大亏”。



一句“只有爸爸在乎我”让无数网友共情,评论区更是变成了诉苦大会,不少人讲述着自己的悲痛经历,网友们受的委屈形形色色,但终究是没能逃离一个概念,那就是“离开家就好了”。



有了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虽然生活可能有些拮据,但远离了父母,人生才慢慢开心起来,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真的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就拿2025年春节来讲,很多中年人在网上吐槽自家孩子不愿意回家过年,在网上讲述当父母的不容易。



但是很少有人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反驳,过年回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生活中吃了这么多的苦都不敢和父母讲,因为总会得到诸如“吃亏是福”、“我那个时候比你难多了”的回复,而且回家还要面对催婚、催生,还要和其他人做对比。



感觉自己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在父母面前都抬不起头,所以回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轻生的孩子,家长又何尝不是“凶手”呢?不知道您赞同这种说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