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边是乌克兰被削成“裸奔国”,一边是中国加入WTO后冲上工业天花板,克林顿回头一看,啪地一拍脑门:“我当年怎么就信了那个剧本?”老克的“后悔两连击”,是真悔,还是玩不过了又要耍赖甩锅?



后悔只是便宜话?克林顿这步棋,直接把乌克兰“掏空”了

1994年12月5日,乌克兰、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四国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签署了一份协议,名字叫《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按照协议内容,乌克兰正式放弃全球第三大核武库,作为交换,美国等国承诺保障乌克兰的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这不是普通的军火交易。这是把一整个国家的安全命运交给别人保管。乌克兰当时有多硬核?176枚洲际弹道导弹,1240枚核弹头,42架战略轰炸机,战术核弹头数百件,总量比英国、法国加一块还多。



在核武器排行榜上,妥妥坐稳全球第三。常规军力方面,坦克、飞机、军舰数量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中国。

可克林顿政府却成功“劝说”乌克兰挥刀自宫,理由听起来高大上: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拥抱西方价值观。美国承诺提供安全保证和经济援助。

这种“糖衣炮弹”组合拳,一边许诺援助,一边威胁制裁,正是美国政治操作的典型套路。乌克兰政府面对西方承诺,动心了,胆子一横,把所有核弹都送走。

到了1996年6月1日,最后一枚核弹头运出乌克兰,标志着乌克兰正式成为“无核国家”。看似是和平使者的胜利,实则是地缘政治的深坑刚刚挖好。



紧接着,1997年7月,美国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北约峰会上,正式启动东扩计划。波兰、匈牙利、捷克打头阵,乌克兰虽然未被首轮纳入,但已在西进路线图之中。

而乌克兰没有核武,正好给美国提供了战略依赖的空间——失去自保能力的国家,才能更依赖北约的“保护伞”。

到了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此时克林顿突然“痛心疾首”说:我后悔当年让乌克兰弃核。讲这话时,是在2023年4月,接受爱尔兰国家电视台采访的时候。

这时候回头说“早知道”?乌克兰失去了核威慑,俄罗斯重拳出击,美国援助拖拖拉拉,乌克兰却陷入战火和流离。



这不是后悔,而是承认一场“政治布局”出了意外的剧本走向。从1994年到2023年,整整29年,克林顿这一句“后悔”,来得太晚。

美国的东扩,是按部就班推进的战略计划。1999年三国入盟,2004年七国入局,2017年黑山加入,2020年北马其顿也来了。乌克兰从最早“被无核”,到如今战火连天,不是偶然,而是大国政治中早就设定的轨道。

一国总统的“遗憾”,其实是另一国的“毁灭”。

入世是买卖?克林顿买错了,中国却做对了

时间回到199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将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句话不是在华盛顿说的,也不是在纽约讲的,而是在西雅图,这座美国太平洋门户城市。

那一天的演讲,外表上是鼓掌叫好,实际上,却埋下了后来的“全球经济权力转移”的种子。

中国在此之前,已经为入世谈判努力了整整15年。自1986年起,中国就递交了加入GATT(关贸总协定)的申请,谈判席上历经几轮硬仗,直到2001年12月11日,终于敲定所有协议,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



入世之后,中国市场迅速与全球接轨,关税下调,制造业腾飞,出口爆发。2001年中国出口总额只有2661亿美元,到了2021年,出口额已突破3.3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12倍。

这还不只是出口,中国GDP从2001年的1.34万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约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对美国来说,本以为自己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坐收渔利,结果发现,中国不仅“不是韭菜”,反而成了产业链“顶梁柱”。



到了2023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第20份所谓“中国履约报告”,仍在重复旧调——说中国“破坏规则”“经济胁迫”“脱钩威胁”。这些指责,每一条都没有国际证据支持,却不断出现在白宫的发言稿里。

中国则接受了9次过渡性审议,8次贸易政策审议,是WTO成员国中接受审查最多的国家。审议结果普遍认可中国履行承诺,尤其在知识产权、关税减让、开放市场等方面。

这不是“入世不守规矩”,而是“你长太快了,我开始害怕了”。



克林顿这位推动者,如今却被美媒拱着说:“这是他一生最错误的决定之一。”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本来是你亲手签字,亲口鼓励“让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现在却成了“后悔没看清中国的野心”。

说到底,美国把WTO当成操控世界的工具,却没想到这个“工具”最先让中国成了“工业重装版地球村的大老板”。

你说克林顿后悔,那这不是商业判断错误,而是战略误判。误判对手,也误判时代。

悔得太迟,棋早布好——这局原本就不公平

2023年4月,克林顿在爱尔兰国家电视台的采访中说出两件“后悔”:乌克兰弃核,中国入世。

这不是“临时情绪”,而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公共叙述”,让责任从系统战略调整转为“个人判断失误”,为美国历史洗白,为当前外交留余地。

可惜的是,乌克兰事件中,美国是推手,不是看客。中国入世后,美国是赌徒,不是受害者。这两件事里,美国从来不是“受伤者”,而是“设计者”。



1996年6月,乌克兰弃核完毕;1997年7月,北约公布东扩计划;1999年3月,北约首次对南联盟空袭,打开战争先河。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一步未停。

1999年11月,美国内政风波刚刚平息,克林顿推动中国入世,是为稳定国内经济、争取连任影响力。他明知中国是完整主权国家、完整工业体系,却仍指望对方“全盘接纳美式规则”。这种期待,本就是带着傲慢的误解。

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彻底陷入战火;2023年,美国对中国打压加剧,制裁名单越来越长,科技脱钩、贸易遏制、金融限制接踵而至。这一切,恰恰证明,克林顿的“后悔”,不是反省,而是悄悄给后人递刀子。



讲得好听,是“历史反思”;做得现实,就是“耍赖甩锅”。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后悔”从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步棋的起点。乌克兰、WTO,都只是棋子。而克林顿的“忏悔”,更像是一个老玩家不想让人看穿全局的“遮羞布”。

真正的答案,其实在中国的崛起里,在乌克兰的战火里,在美式双标的剧本里。



参考资料

美国“报告”无法抹杀中国“入世”贡献-中青报-2024年03月01日

克林顿后悔逼乌克兰挥刀自宫!美国是好心办坏事?-观察者网-2023-04-0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