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反映:有些考核事项被取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人管!
碧翰烽/文
日前,有村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为了应付上级减负检查,村干部被要求背诵减负措施的部分条目;还有干部反映,“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讲了多年,但部门间数据壁垒“雷打不动”,村干部跑断腿,村民还不理解;优化基层考核指标后,有些考核事项被取消,又缺乏跟进评价机制,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人管”。
可以说,这三个问题都是当下基层减负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入到了深水区,是需要啃硬骨头的,更需要从制度机制层面予以解决。
首先,说明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思维方式仍然僵化的问题,以至于减负工作本身也陷入了形式主义。比如减负迎检,有的也同样需要层层开会、级级发文、做台账资料,有的还需要背诵减负条目,等等。
这不正是当下减负工作需要整治的系列问题现象吗?可转来转去,又转到减负工作本身上来了。
正如有的年轻创业者所说,当有的人还在开会、发文、检查等流程上兜兜转转时,人家是直接开干、开闯、开试。
当下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思维理念应是全视野、智能化、现代化,可有的地方和单位还不知道停留在什么时代。
本来,上上下下重视减负工作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为了重视,反而将减负工作又做成了基层的一项“负担”,在其它工作上面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又在减负工作上面重现,让基层干部吐槽不已,无可奈何。
其次就是数据共享问题。当人工智能已经在市场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有的地方和部门单位还死死守着自己的数据,不开放,不应用,不共享,不研究,以为守着个金山。
这里面的突出问题就在于利益,于己无利坚决不干,给己添麻烦也坚决不干。谁来打破这个利益壁垒?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会议上,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其实,关于数据共享,已经说了好多年、好多次了,技术上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为何就是改变不了?这里面的利益壁垒,怎么就破不了?
久而久之,数据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又在哪里?基层的耐心和期待又在哪里?
最后就是关键问题,考核问题。这可以说是当下基层负担的重要来源,不仅面临着迎检迎考的负担,还有接续的问题整改的负担,以及随后的问责追责的负担。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就涉及到尺度把握的问题:一方面,考核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过多过杂过频,让基层难以应付。这应该是最为头痛的问题,所以也应该是当下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考核项目变得更少更精更有实效。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又对考核事项和方式实行“一刀切”,结果有的工作落实又出现了麻烦,一些必须在基层落实的工作,还没有找到新的抓手,新的评价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有的减负担成了减工作、减责任、减动力。这些也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
比如有的基层干部就反映,以往年底还会有一些评先评优的项目,现在考核一精简了,评先评优、奖励表扬、物质和精神激励等等,几乎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