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晓萌近日被中国青年网报道,她在采访中表示,一年的支教生活,如同一场灵魂的洗礼。在这里,她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给予,更学会了爱与被爱。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老师们无私地奉献,拉萨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让她深深感动。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都是心灵的触碰,每一次与拉萨人民的交流,都是文化的交融。志愿服务,于她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信仰。让她明白,教育的力量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点燃希望之火。
刘晓萌,北京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现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柳梧初级中学。
2024年春,我怀揣着兴奋与好奇踏入了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来到了我的服务学校——拉萨市柳梧初级中学。此时恰逢学校运动会,操场上彩旗飘扬,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青春的赞歌。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给这方天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辉。
顺着台阶拾级而上,两名学生远远地从操场一角跑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边跑边挥手:“老师好!”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清泉,瞬间滋润了我的心田。他们纷纷从手中的盘子里拿出新鲜的水果,一一递到我的面前。那一刻,孩子们最真挚的情谊和最朴素的心意,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来自这片土地的温暖与淳朴。我仿佛与这片土地、这所学校、这些孩子们建立了一种深厚的联系,也让我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01
破冰:在历史的褶皱里播种
2024年8月,我正式奔赴这一场关于支教的山海之约。初次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腼腆,这一刻也正式开启了我们教学相长的磨合期。起初他们对历史课并不感兴趣,期中考试的成绩更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年级倒数第一。
但是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只是需要一个挣脱硬壳的契机,一次舒展枝叶的可能。我开始为他们量身定制历史课程,将历史体系制作成精美便携的知识卡片。每一个课间,我都会找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他们修复文物般梳理知识断点。孩子们的眼神逐渐从迷茫转为明亮,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当我念出“平均分年级第二,全校唯一满分在我们班”时,教室里瞬间沸腾了。孩子们挥舞着手中的试卷,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老师,我们做到了!”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灵的唤醒。这些孩子,就像春天的草芽,只要有一缕阳光,他们就会奋力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家长会上,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便响起了掌声与欢呼声,那是对我一学期努力的最好回馈,也是对我们共同奋斗岁月的见证。颁奖仪式上,孩子们捧着奖状和奖品,脸上写满了欣喜。离校前,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老师,您一定要把电子版课本发到群里呀,我想在寒假里继续学历史!”我摸了摸他的头,心中满是欣慰:“一定会的,老师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爱。”
教学之余,我更关心他们的生活。查宿舍时,我总能发现孩子们的小秘密,或是对家的思念,或是对未来的憧憬。我倾听、安慰,用行动告诉他们,这里也是他们的家。寒假期间,我也继续通过家长群持续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动态,及时解答疑惑,为他们规划假期的学习计划,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02
拾贝:在荒原上筑一座花园
在柳梧初级中学,我们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三尺讲台的播种者,也是学校齿轮间穿行的铆钉。我主要在服务学校负责教务处工作,新生四百余人信息核查、录取通知书发放是我对学生们的第一印象;每周坐班巡查、活动简报是我与学校老师们的初次相识。在这些与课表无关的日夜里,我与学校的联系更加密切,也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拾贝课堂”,便是我在了解到很多孩子来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在服务地创立的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每个周末,康乐居委会三楼的拾贝教室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课前,我们结合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课后,我们带领社区青少年开启课业辅导课堂,帮助他们完成周末作业,结合社区青少年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鼓励社区青少年潜心阅读、努力学习。
校园里,第二课堂同样不可或缺,我们结合过往学生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积极投入服务学校“五育并举”活动中。劳动教育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挖土豆、摘番茄,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童心为诗、点亮未来”原创儿童诗歌征集活动,覆盖了近900名学生,征集诗歌作品200余幅,其中40幅诗歌作品在北京科技大学展出;现场参观展览的师生也为拉萨的孩子们送来了饱含鼓励与祝福的明信片,行行诗歌带着学生们的童心和梦想翻越了青藏高原,为两所学校架起了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此外,我们自发开办了硬笔书法、雪域诗社、英语歌曲、英语阅读等兴趣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积极配合学校举办西藏博物馆参观、烈士陵园参观、校园书画节、运动会、北京研学分享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为民族团结教育、拓展学生课余生活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我还积极参与团市委的各项工作,前往多所小学、初中进行宣讲,从普法知识到交通安全,从垃圾分类到传统文化,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即使在寒假期间,我和研支团伙伴也不忘提醒小朋友们注意假期安全,共同制作了假期安全小课堂,增强他们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为学生们的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新学期,“藏熠计划”专项帮扶活动在柳梧初级中学成功举办,覆盖195名学生,除了为孩子们带来物质上的温暖,更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03
春信:高原的风与不灭的灯
春季学期的钟声敲响,我重返西藏拉萨,也接到了新任务——班主任。身份转换的刹那,我忽然明白何为“以身为灯”。班主任的岁月是揉碎的星光,从此晨光未醒时便立于操场,看着孩子们裹着霜气从宿舍奔来,踏着脚步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正午陪孩子们小憩,四十七颗毛茸茸的脑袋枕在课桌上,一改课间活泼打闹的模样;深夜巡查宿舍,指尖抚过每一扇窗,接住每一个少年的少年心事;二十四小时的开机状态,全心全意守护着每一位孩子的安全,保卫他们的成长之路平稳无忧。
那日午休结束,孩子们与我闲聊时突然拽住我的袖口:“老师,您能不能……陪我们到初三毕业再走?”那一刻,我看着孩子纯净的眼睛,突然意识到离别的雨季终将来临。这句恳求,让我在教学中鼓足干劲,也要用最后四个月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于是,我在班会课上为每一位孩子发放一张明信片,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纸:“等我考上内地西藏班,一定要在北京跟老师相遇。”我知道,只要高原的星空下仍有不灭的灯盏,那些关于春天与远方的诺言,终会在某个黎明长成通天的巨柏。
一年的支教生活,如同一场灵魂的洗礼。在这里,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给予,更学会了爱与被爱。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老师们无私地奉献,拉萨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让我深深感动。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都是心灵的触碰,每一次与拉萨人民的交流,都是文化的交融。志愿服务,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信仰。它让我明白,教育的力量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点燃希望之火。
新学期,新挑战,北科大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许。在这片土地上,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前行,用心中的爱,绘就一幅幅更加绚烂的教育画卷。在这里,我们与孩子们共同编织着梦想,用爱与智慧的种子培育最美丽的“格桑梅朵”!
近期专题 欢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 |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责编 | 圆
校核 | 覃纪宁 +1 王钰健
值班编委 | 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