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除了重点的文物保护问题,还提出了要协调加快推进文物保护法等法规规章的修订,这是个好事,一些细则肯定会实惠到民间收藏上面。
事实上,这并非国家第一次为民藏发声,从2020年上海启动社会文物综合改革试点,到后来《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意见》的出台,国家正一步步为民间收藏开辟康庄大道。
探索登记交易制度,建立民间文物鉴定机制并非空话,确实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来源媒体报道
长期以来,民间收藏如同一位蒙尘的贵族,虽身怀珍宝却难登大雅之堂。鉴定难、流通难始终是个痛点。而今,政策春风正将这些困扰逐步化解。
想象一下,未来走进国有博物馆,不仅能欣赏展柜里的文物,还能请专家为自家"传家宝"把脉问诊:这不再是痴人说梦。
自2020年以来,全国已开展700多场公益鉴定活动,为3万多名藏友鉴定了9万余件藏品。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鉴宝大会上,就曾有市民带着"老物件"前来,结果发现竟是价值不菲的历史文物。
公益鉴宝已成常态
这种"鉴宝"场景,将随着公益性咨询常态机制的建立而成为日常。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将试点推行文物鉴定机构资质管理,这意味着"专家满天飞"的乱象有望终结。
未来的鉴定行业将如同医疗行业一样规范,持证上岗的鉴定机构和专家将为收藏者提供专业服务。
想象一下,当您手中的瓷器、书画有了"体检报告",虽然出具证书的很少,但至少自己心里踏实,想要流通时也能让买家放心。这种改变,不正是收藏界期盼已久的正本清源吗?
锦州市红山文化古玩交流会
对于古玩市场的商户而言,新政同样带来了春天。《意见》提出降低文物商店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古玩商户纳入正规管理。
全国各大古玩市场的商户,将有机会"转正"获得文物经营资质。这就像给长期在灰色地带徘徊的"江湖艺人"发放了演出许可证,让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展示才艺。
与此同时,国有文物商店将转型为文物流通主渠道,探索连锁化经营。这意味着更多经过严格把关的文物艺术品将进入民间收藏体系,收藏者有了更多可靠的选择。
文物商店
在文物回流方面,国家正研究调整税收政策,此前已在进博会试行"5件免税"措施。更令人期待的是,免税回流的文物需在国有博物馆展示三年以上,这使得私人收藏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完美衔接。
新政下,这种文化共享将成为常态,个人珍藏将真正成为全民的文化财富。
尤为关键的是,新政提出探索民间文物登记交易制度。这一制度如同为民间藏品办理"身份证",只要不是违法所得的藏品,经过登记备案就能获得国家认可的"传承有序"证明。
合法收藏才是出路
长期以来,民间收藏品在拍卖行屡遭冷眼,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权威的传承证明。有了这张"身份证",民间精品将堂堂正正地走进拍卖大厅,与流传有序的"名门之后"同台竞技。
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的建立,则为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市场繁荣的同时不忘秩序与安全。
回望历史,民间收藏一直是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力量。从宋代的金石学到明清的藏书楼,民间收藏家们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国家政策的春风正唤醒这份沉睡的荣光。
文物交流现场
民间收藏的春天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对于广大藏友而言,保持理性收藏心态,善用政策红利,手中的文化瑰宝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时代光华。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这一天,终于要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