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基桩抗拔力检测试验,需要证明的是这基桩能否牢牢地扎根地下,稳稳地扛住向上的拉力。”在青岛地铁15号线车站底部基桩抗拔力检测试验工作中,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试验员李昊飞说。

基桩抗拔力检测试验离不开“力量”和“实力”的考验。而项目团队要做的,就是通过这种基桩抗拔力检测试验,模拟地下水浮力及其他外力因素给地铁地下车站带来的上浮、位移情况,检验桩基的“定力”,确保地铁车站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障地铁车站稳如泰山,试验要求基桩最大上拔荷载不能小于731千牛,相当于需要至少要拉动30辆小轿车重量的抗拔力。面对这一要求,项目团队一开始决定给基桩加装一个“力量测试器”,即在基桩钢筋顶部焊接一个钢格栅作为发力平台,搭配液压千斤顶,形成一个拉力装置。但一番操作下来,一天时间全部耗费在前期焊接准备工作上,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材料耗损极大,几次试验过后便需重新加工更换。“这次检测任务量特别大,时间又特别紧。如果还用老办法,就等于用蜗牛的速度去赶高铁,根本来不及。”现场负责人刘浩说,“面对传统方法的限制,我们团队决定想办法改进这个检测的‘力量测试器’。”

在一次攻关研讨会上,刘浩提出了关键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钢格栅不能重复使用这个难题。”这话一出,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确定了一个新方案:把钢筋穿过钢格栅,然后在钢格栅上面露出的钢筋上焊一块钢板,组成一个新的“力量测试器”。

实践出真知。接到新方案后,李昊飞立马来了精神,当即便上手试验起来,但在过程中他发现,不仅焊接流程没有改变,焊接操作空间反而变小了,就像在一个特别窄的小房间里干活,难度一下子增加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徐建光的一句话给大家带来了灵感:“大家想想隧道施工中的锚杆拉拔试验,它同样没有焊接,而是直接用锚具固定,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说干就干!李昊飞带领着现场工人重新投入试验工作,在搭好上部构件和千斤顶后,根据试验需要的力量,算出要用多少根钢筋和锚具。他们把钢筋对称地插进钢格栅里,用锚具牢牢地固定住。新的“力量测试器”最终诞生。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试验正式开始了。李昊飞站在操作台前,紧盯着油压传感器的数值变化,随着千斤顶的缓缓升起,一股巨大的拉力开始作用在基桩上。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基桩和仪表。

“拉力已经到300千牛了,基桩没有丝毫松动!”李昊飞兴奋地喊道。随着拉力的不断攀升,基桩依然稳如泰山,牢牢扎根在地下,仿佛在向所有人展示它的“定力”。

“500千牛!”“600千牛!”压力表的指针不断上升,现场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当油压传感器显示731千牛时,李昊飞紧紧攥在手心的对讲机几乎要被捏出水来。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但语气中满是激动:“报告!基桩抗拔力检测成功!最大上拔荷载达到731千牛,基桩无任何异常!”和传统焊接工艺相比,新装置每根桩基试验总体用时减少了约6个小时。李昊飞松了一口气,汗水顺着脸颊滑落。

“接下来,按照这个方案,继续对其他基桩进行检测!我们要确保每一根基桩都能经受住考验!”在刘浩的加油鼓劲下,试验团队继续投入到了下一根基桩的检测工作中……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张征 邵高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