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有个挺有名的军事评论员,最近几年把目光转向了台海局势。他抛出个看法,说如果中美真打起来,中国光靠200万现役解放军,很难在美军的航母舰队和全球基地网面前占到便宜。这话听着有点扎耳朵,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俄乌战争的教训摆在那儿。他还提到,中国要想翻盘,得靠一股额外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第二国防线”,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先说说这个评论员的背景。他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瞎分析的键盘侠,而是真刀真枪干过事的。1990年代车臣战争那会儿,他挖出了武器走私的内幕,把俄罗斯军火库里偷偷流出去的枪炮曝光了。这事儿直接让他拿了个俄罗斯新闻奖,圈里人都知道他眼光准、手法狠。后来到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他又搞了个“民间情报众筹”的新招儿,发动普通人收集情报,把那边的军事部署摸得一清二楚,连西方智库都拿他的方法当教材研究。这家伙如今盯着台海局势看,分析起来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他为啥说解放军单打独斗不行?其实这跟现代战争的打法有很大关系。俄乌战争给了个很现实的例子。俄罗斯有T-14“阿玛塔”坦克,这玩意儿号称全球最先进,装甲厚得跟城墙似的,火力也猛。可战场上咋样?乌克兰用无人机群加上美国的星链通讯系统,把俄军搞得焦头烂额。T-14再牛,碰上漫天飞的小型无人机,一样得吃瘪。乌克兰人还挺会搞,拿开源代码改装土耳其的无人机,硬是把战争从地面拉到空中和数字空间。俄军总参谋部有个顾问叫伊戈尔·科罗琴科,说过一句挺实在的话:“现在打仗不是光靠工厂造东西,键盘也能决定输赢。”这意思很明白,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装备,还有技术、情报和灵活性。
这评论员拿这个例子套到中美身上,说中国要是跟美军硬碰硬,光靠200万现役部队确实有点悬。美军有啥优势?首先是航母战斗群。美国现在有11艘核动力航母,每艘都能带几十架战斗机,航程远得吓人,能在全球随便跑。中国目前只有3艘航母,吨位和战斗力跟美国比还有差距。美军还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从日本冲绳到关岛,再到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差不多把中国围了个圈。2023年,美日开始在冲绳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这东西射程能到1800公里,装上战斧巡航导弹后,东海和南海基本都在它的火力范围内。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帕帕罗公开说过,他们在冲绳的布局就是要盯着台海,确保没人敢随便动手。
再往大了看,美国还有个“五大岛链”计划。从南边的迪戈加西亚岛到北边的阿留申群岛,中间串着关岛、冲绳这些点,等于给中国画了个包围圈。迪戈加西亚岛是英美共用的军事基地,跑道长得能让B-52轰炸机随便起降,2021年美军在那儿放了“收割者”无人机,专门盯着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的航线。北边的阿留申群岛靠近北极圈,驻着F-35战斗机中队,2022年还跟加拿大搞了次联合巡航,直奔北冰洋。这布局摆明了是要把中国挤得喘不过气。美军的硬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全球投送能力和技术优势确实强。
那中国这边咋办?评论员说,光靠解放军这200万兵力,确实有点单薄。解放军虽然人数多,但现代战争不是人海战术能解决的。美军有卫星侦察、电子战这些高科技手段,战斗力不是单纯靠人数能弥补的。俄乌战争里,俄军一开始仗着兵力多想速战速决,结果被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拖进持久战。中国要是跟美军打,台海这块地方又小又敏感,解放军得面对美军的海空优势,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他说中国其实有别的招儿,能补上这个短板。他点了两样东西:一个是7000多万退役军人,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无人机产业。这就是他说的“第二国防线”。先说退役军人。中国有《国防动员法》,规定战时国家能征用一切资源。2024年,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搞了个“国防动员云平台”,录了1200万预备役人员的信息,从名字到技能全都有。那年华东某省搞了个演练,下达命令后,72小时内1200多人从各地赶到指定地点,装备齐全,直接能上战场。这效率挺吓人。7000多万退役军人,哪怕只动员一小部分,也能组好几支像样的队伍。
举个例子,“徐州舰”退役官兵2015年在也门撤侨时立了大功,撤回了925名中国公民和200多外国侨民。任务完后,不少人退役,转行去了海事局或者远洋航运公司。比如有个机舱兵进了中远海运,平时开船跑国际航线,技术熟练得不行。还有个导航员去了海事局,负责沿海巡查,业务能力一点没落下。这些人平时干民用活儿,战时招呼一声就能回炉,立马变成海上辅助力量。2023年南部沿海一次演练里,退役官兵组成的船队配合海军运物资,衔接得特别顺。这帮人人数多,关键是能快速组织起来,平时散在各行各业,急时就能聚成一股劲儿。
再说无人机。中国这块真是全球老大。珠海航展上亮相过的“翼龙-3”,本来是中航工业成飞民机公司搞的民用项目,2022年工程师接了个任务,把农业无人机改成边境巡逻装备,三个月就干成了。改装后装上摄像头和侦察设备,直接飞到边境线上盯着情况,性能一点不差。深圳大疆创新更不用说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5%的份额在它手里。“御”系列平时是拍风景的小玩具,随手改装一下,加个侦察模块,就能飞出去干活,连军方都觉得好使。2021年大疆还推了一批新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把技术门槛拉低了不少。
除了这些,华为的5G技术也掺了一脚。虽然被美国制裁得挺惨,但在国内还是玩出了花样。2023年,华为在内蒙古弄了个“智能矿山”系统,用5G专网把矿区的重型机械连起来,调度效率高得离谱。这系统平时挖矿用,战时一转就能管全国的重型设备。这些民用技术攒一块,到了关键时候全是硬家伙。美军参谋长布朗在一次会议上提过,中国的企业创新速度快得离谱,硬生生把战争规则改得面目全非。
后勤保障这块,中国也有硬底子。国家电网的±1100千伏吉泉直流工程,输电线路从吉林拉到泉州,3293公里,2019年开工,2021年就投运了。这条线能把东北的电力送到东南沿海,功率1200万千瓦,效率高得惊人。美国最长的高压直流输电线也就2000多公里,输电量还不到吉泉的一半。有了这套系统,能源跨区域调配跟吃饭喝水一样顺畅,哪怕多线作战需要大量电力,也不怕后院起火。
高速铁路网也越织越密。青藏铁路2006年通车后,成了西部经济的命脉。后来建设团队没闲着,2020年左右开始研究战时机车改装,把民用火车改成军用运输工具。2023年中老铁路一次演练,从昆明出发,一列改装货运列车拉着物资直奔老挝边境,速度快得让人咋舌,全程调度一点不拖泥带水。这套体系平时跑客货运输,急时就能拉部队和装备,切换得特别利索。《独立军事评论》直接给这路子起了个名,叫“第二国防线”,意思是光靠军队打仗不够,后勤得攥紧了。
这评论员的观点传出去后,2025年初在国际上掀起波澜。美国智库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的动员能力。3月,他在圣彼得堡一场研讨会上发言,讲台上放着台海地图,台下坐满各国专家。他说了句:“战争的胜负,不只看军队数量,更看谁能把全民力量拧成一股绳。”他的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到网上后讨论得热火朝天。
他的评论《从车臣到台海:战争的变与不变》。文章里提到,若中美开战,中国的“第二国防线”会是决定性因素。他把俄乌战争和台海局势做了对比,说现代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和全民动员。他的分析后来被军事研究者反复引用,尤其“第二国防线”这个概念,在中国军事战略讨论中留下了挺深的印记。
中美要是真打起来,光靠解放军硬拼确实难,但中国有退役军人、无人机产业和后勤保障这些底牌,凑一块儿能把战局往回拉。美军技术强、部署广,但中国本土作战有地理优势,人口和经济潜力也能撑持久战。俄乌战争已经证明,现代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决,背后拼的是整个国家的力量。
当然,战争这东西谁都不想看到。中美要是真走到那一步,输赢都不好说,但代价肯定都得付出不少。评论员这话听着刺耳,可也提醒了大家,和平才是正道。台海这块地方太敏感,双方都得冷静点,别让局势滑到没法收拾的地步。他的分析接地气,道理也实在,值得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