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尼日尔政府“忘恩负义”,以强硬的手段直接驱逐了3位中国石油高管,要求他们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
尼日尔政府
同日,尼日尔旅游部更是以“歧视性经营”为理由,吊销了中资酒店营业执照,据说,此举是为了侵吞中国资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他们觉得“机智”时,尼日尔国内却发生了恐怖袭击,造成无辜老百姓死亡,这也让他们尝到了“恩将仇报”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尼日尔为何会“恩将仇报”驱逐中国3名高管呢?
中尼合作二十年
中国与尼日尔的合作始于2003年,当时,这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的内陆国,石油储量约50亿桶却因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开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西方石油公司选择撤离时,只有中国的勘探队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场,在确定有一定的价值后,中石油以50亿美元投资入场。
耗时22年建成该国首座现代化炼油厂、跨区域输油管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帮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跃升为出口国。
中国援助尼日尔物资
至2024年,中企项目贡献了尼日尔10%的GDP和12.5%的税收,创造超30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医疗、教育等民生改善。
本来这就是“双赢”的场面,可是因为在2023年7月军事政变后急转直下,新上台的军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将矛头对准中企。
尼日尔炼油厂
先是以各种理由进行审查旧合同,要求将石油分成比例从15%提升到30%,之后尼日尔与法国决裂,驱逐美军未果后转向俄罗斯,引入瓦格纳集团接管铀矿开发。
然而俄罗斯无力填补经济缺口,军政府转而将中国视为“软柿子”,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榨取资源红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是矛盾的源头,根据媒体猜测,此次中石油高管被赶事情,主要是和4亿美元债务有关。
2024年,尼日尔军政府为缓解财政困境,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预付款,约定以原油出口偿还,然而一年后债务到期,尼方非但未履约,反而以“薪资差距”为借口发难。
中国石油2022年在尼日尔展开本地化专项培训
军政府更是将外资塑造为“掠夺者”,炒作“技术垄断”等,煽动民众情绪以巩固政权合法性,实际上,中企已通过培训项目将30%管理岗位移交本地员工,且薪资差距反映技术门槛差异。
也有人觉得此次尼日尔做法激进的原因是,政府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希望能够通过要挟的手段来让中石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对中国而言,近百亿美元投资面临风险,若项目长期停摆,不仅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更可能引发其他非洲国家效仿“变相勒索”。
但尼日尔的筹码并不稳固:其原油品质较低,全球仅少数炼油厂可加工,而中国拥有定价权与技术壁垒。
来自中国和尼日尔的工人在石油输油管线施工现场。
就在尼日尔沾沾自喜时,反噬很快就来了,中企运营的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承担该国90%原油出口,炼油厂停摆导致燃油价格暴涨300%,首都尼亚美加油站排起长队,医院因电力短缺被迫暂停手术。
除了这件事情以外,尼日尔还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恐怖袭击
3月21日,尼日尔遭遇恐怖袭击事件,此次袭击发生在尼日尔、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三国交界地带,该区域因地形复杂、政府管控薄弱,长期成为极端组织的藏身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详细资料得知,有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包围了清真寺,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参加祷告的人员,造成了44名平民遇害、13人受伤,尼日尔政府表示,这是一起“针对平民的蓄意袭击”。
袭击者还放火焚烧了附近一处市场和多栋民宅,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对于这件袭击负责,尼日尔军政府宣布全国哀悼三天,并誓言加强反恐力度,但民众对军政府的信任度持续走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竟喊口号这件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3年10月,尼日尔西北部塔巴托尔地区发生针对军队的伏击,导致29名士兵死亡,显示恐怖组织已具备与正规军对抗的能力
只能说尼日尔的恐袭困局如同撒哈拉沙丘,看似可被风力改变形态,实则根基深固,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发布信息,提醒中国公民注意人身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能不出门的不要出门,确保自身和财产安全,以免遭到恐怖分子的毒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及时报警并和中国驻尼日尔使馆联系。
最后,撒哈拉沙漠中,中企建设的输油管道仍在烈日下蜿蜒,但其承载的信任已出现裂痕,而尼日尔军政府的命运,在贪婪与短视的阴影中,等待下一场风暴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