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垂柳,玉兰映窗,3月24日至25日,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火热开场。来自司法实务、法学理论等领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华理师生共赴盛会,展开为期两天的“实务-学术”对话。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启动会现场
3月24日下午,系列巡讲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通海厅正式启动。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宋来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彭德雷主持启动活动和首场讲座。
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实务专家,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席建林,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法官周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唐震出席活动。
王理秋、宋来共同启动华东理工大学站巡讲活动
现场,王理秋、宋来共同启动“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华东理工大学站巡讲”活动,为各方进一步深度推进院校协同创新、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开创新局面。
作为华东地区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聚焦涉外法治、知识产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治、资源环境等领域关键问题,形成了“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与上海法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首批与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之一,也是上海法院系统重点支持建设的法学实践基地。此次巡讲活动将培育法治人才的“学术沃土”与司法实务的“活水清泉”有机衔接,开创了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启动活动后,4位实务专家结合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和审判实践经验,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纷呈的主题讲座,展现了理论与实务碰撞的思想火花。
席建林:感知正义
——一个关于司法职业伦理与裁判方法的话题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席建林现场授课
此次华东理工大学系列巡讲活动,由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席建林领衔首讲,席建林深耕法学领域三十余载,具有极为丰富的审判经验和理论功底,他围绕正义是如何在司法领域从一个抽象概念逐案变为人民眼中的现实,展开生动的讲解。本场讲座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彭德雷主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每一位司法者致力追求的目标。席建林聚焦“感知正义”这一主题,通过引入感知正义的可实现论,向师生深刻阐释司法者如何将正义由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现实。司法者实现正义首先需要做到什么?“有爱心、有智慧、有信仰、有担当”,讲座中,席建林向同学们讲述司法者实现正义要有天然使命感这一前提,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身多年民事审判实践经验对实现正义的丰富内涵进行独到解读。法律乃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那么,司法者应当如何做到实现正义?对此,席建林重点分享“证据是诉讼之王”“法律即承诺”“要让正义可见”三点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并鼓励同学们要“善于掌控、善于遗忘、善于总结、善于学习”。“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去实现,作为司法者,要恪守程序正义、充分释法说理、落实公正与效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亮在与谈中表示,讲座分享的实务经验与丰富案例对法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所讲到的感知正义的三个环节,与法律层面对正义的理论研究具有契合之处。此外,吴亮就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席建林作了进一步交流。
刘力:数字时代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反思与重构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现场授课
第二讲主讲人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刘力长期深耕民事审判领域,他以涉平台经济新类型司法实践案例为引,向师生们解析了对数字时代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探索和运用。
“平台经济发展迅猛,司法在服务数字时代经济发展中走在了最前线,如何以民法规范解释方法化解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成为人民法院的新课题。”授课中,刘力从基本内涵、规范意旨、基本范畴、法理基础等方面层层深入地讲述了“形义结合”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证立,又从事实、规范、本质、技术四个层面解析了“形义结合”民法规范解释体系构建,同时结合生动的审判案例,阐述如何实践运用新的解释方法应对平台经济中涉及从业者与平台合同纠纷、用户与从业者平台多方消费服务纠纷、个人信息与大数据平台侵权纠纷。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祝宁波、肖梦黎在与谈中表示,讲座中展现了人民法官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人民法院裁判对社会认知的广泛影响,内容结合经典文献及核心期刊新论点,知识跨度广,理论与实践交融,体现了法院人的专业深度与情怀温度。同时,引发了广大师生对平台经济如何依法治理的思考,并将进一步推动对数字时代中数字权益与权利的转化、法律规范稳定一致与业态市场快速变化的冲突、AI人工智能对法律规范解释运用等问题的研究探索。
周峰:审查要点与规则传导
——“二手房”买卖合同的效力判断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法官周峰现场授课
第三讲主讲人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周峰。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周峰多年来深耕民商法尤其是房地产审判领域。这堂课,他聚焦“二手房”买卖合同的效力判断,与师生们分享了司法实务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关切。本场讲座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登谅主持。
“相较于新房交易,二手房交易涉及的法律关系更为复杂,存在诸多潜在法律风险。”讲座中,周峰从合同主体审查和合同内容审查两方面入手,解析当前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类“二手房”买卖合同争议问题。“如何依法妥善运用审判职能,保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二手房交易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周峰从审判实践出发,结合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等,深入探讨“阴阳合同”效力认定、“一房二卖”引发纠纷、《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三方合同性质和效力认定等问题的审查思路。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谢雪凯、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郭红伟在与谈环节表示,讲座授课内容从“二手房”买卖的前沿问题入手,案例分析透彻实用,周峰对法律适用的精准把握和深入解读,让大家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仅仅在于逻辑”的含义,不仅使同学们对法律专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提升了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其职业规划打开了不同视角。
唐震: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案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唐震现场授课
第四讲主讲人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唐震,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他聚焦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这一主题,结合丰富案例,阐述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权利基础、侵权行为认定标准、侵权民事责任及案件审理难点。本场讲座由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晓东主持。
一道三黄鸡的制作工艺和蘸料其实也潜藏着巨大的商业秘密。“哪些行为可能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害?如果构成侵权,民事责任如何承担?”通过引入商业秘密相关案例,唐震将法理与实务相结合,层层深入解析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审查要点,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精准认定侵权、依法追责的理解。那么,在实际案例审理中,商业秘密侵权诉讼又存在哪些难点呢?他从实务操作层面指出,目前仍存在“非公知性”判断要件属于不确定法律概念,公司商业秘密保护与雇员经验技术应用之间冲突协调难度大以及以合理许可费计算赔偿金额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商业秘密的保护在市场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规范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案件审查,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傅利英、刘慧在与谈中表示,讲座结合丰富案例,系统梳理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案件审查要点,有助于推动新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研究思路、职业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并就商业秘密立法问题与唐震进行探讨。
“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压力较大的案件?”
“法院如何促成用户、从业者、平台对法律与解释方法的共识?”
“大数据杀熟如何判定?”
“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是基于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还是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如何处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案件?”
专家讲座见解独到、案例生动,同学们互动热烈、提问踊跃,实务专家们结合自身经验,给予了全面细致的解答。
听课现场
听听讲课现场的他们怎么说?
孙晓东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人民法院与高校共同推进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是人民法院与高校共同推进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典范。席建林院长从司法职业伦理与裁判方法的视角分析了感知正义的问题,对实现正义这一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席建林院长认为实现正义虽然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但是实现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司法者要有实现正义的天然使命感,要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法律人、努力做一个有信仰的法律人、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法律人。司法者要把握实现正义的丰富内涵,正义是相对的、正义即平衡、正义需要合理的解释。司法者要掌握实现正义的路径和方法。席建林院长探讨了正义的内涵,总结了感知和实现正义的条件,对司法裁判中正义的实现作出了深刻的探讨和总结。
杨晓勇
华东理工大学2023级本科生
一次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宝贵契机
聆听了刘力院长关于数字时代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讲座,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民法理论在应对平台经济、算法技术等新兴问题时面临的挑战。刘力院长通过骑手劳动关系认定、未成年人充值纠纷等案例,揭示了法律解释中“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定式与数字社会动态实践的矛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形义结合”解释方法的提出,强调法律适用需兼顾规范文本的客观性与社会价值的动态平衡。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数字时代的法律解释应突破单一文本分析,融入对技术特征、行业生态的体系化考量。
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我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在后续学习中关注技术发展对法律关系的影响,努力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参与数字法治建设积累理论储备。
郑雅慧
华东理工大学2023级本科生
这场讲座犹如一扇明窗,让我得以窥见法律条文背后的鲜活世界
本次讲座主题具有极强实用性,周峰专委以二手房交易这一民生热点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物权债权理论具象化为鲜活的法律实践样本。讲座中,周峰专委通过解构“无权处分”“借名买房”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裁判者如何以法律为纲、以公序良俗为维,在契约自由与交易安全间寻求动态平衡。
本场讲座使我受益良多。周峰专委在讲座开始强调的“经验法则”,打破了我对司法过程的刻板想象,使我深刻认识到身为法官既需恪守法教义学的规范立场,更要培养对社会运行机理的敏锐洞察。这场讲座犹如一扇明窗,让我得以窥见法律条文背后的鲜活世界,也启迪我走出“象牙塔”,多关注法律实务前沿话题,坚定法律理想追求,为推进司法公正与社会治理尽绵薄之力。
袁汝林
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2024级本科生
在知识产权事业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此次有幸聆听高院举办的讲座,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契机。唐震庭长凭借丰富的审判经验,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商业秘密的权利基础、侵权行为认定、损害的民事责任,以及审理过程中的难点要点等核心问题。讲解过程中,唐震庭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从多个维度呈现了商业秘密领域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那些在书本上难以触及的理论及实践前沿问题,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与理解。
不仅如此,唐震庭长还针对我们的学习情况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并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表达了殷切期望。这无疑在学业与就业的道路上,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浓厚兴趣。我们也由衷希望,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不断探索,越走越远 ,为知识产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叶花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律师行业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律师协会奉贤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
正义的感知与实践的智慧
在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上海法院作为司法实践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专业的司法人才。此次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是上海法院主动承担法治人才共育责任、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开展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能够提升律师的责任意识,推动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广大律师群体也将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推动法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过这个平台,律师、法官和学者能够共同探讨法律问题,分享实践经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打破职业壁垒,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识和合力。
来源丨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干培处
文字:孙玉潇、彭佳宁、刘丹
摄影:仲偲璟、唐晓冬、吴宗怀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