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彭湃8岁的儿子彭士禄在汕头炮台监狱,披着麻袋片,光着脚,吃着霉饭,被折磨得枯瘦,这时出现了一位神秘老人。

此时的彭士禄身上穿的衣服,是狱友们一点点拿布片拼缝起来的,瘦小的孩子眼睛中满是怀疑和防备。

他虽然不清楚眼前的老人是谁,但是多日来的遭遇让他不敢随意相信眼前的人。

老人叹了一口气,放轻语气,给了彭士禄一些吃食,后来他便没有再出现过。

或许是出于对这个孩子的心疼,又或许是因为彭士禄特殊的身份,老人的举动让彭士禄下意识认为,他应该不是一个坏人。

回忆起那段悲惨的童年经历,已经白发苍苍的彭士禄老人仍旧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凄惨,他被敌人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衣衫褴褛,吃的饭食全都是恶臭的烂菜汤,别说是补充孩子需要的营养,就连肚子都填不饱。

敌人每天都前来审讯他,只要不承认烈士之子的身份,不愿意配合他们,彭士禄就会遭遇残忍虐待。

他们对一个八岁的小孩子没有怜惜,下手十分狠辣,几巴掌下去就扇得他口吐鲜血,晕头转向。







尽管过去了数十年,但是那些伤痛仍旧刻在他的心中,无法抹去。

不过彭士禄也没有忘记当初自己受难时,身边老百姓给予自己的无私关照。

三四岁的时候,彭士禄的父母相继去世,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那时候他还年幼,从记事开始,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逃难和流浪。

别的流浪儿只要考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而他还面临着来自敌人的搜捕。

在外流浪的时候,他多次被周边的百姓们救助,轮流住在大娘们的家里。

她们就像是一个个和蔼可亲的母亲,为了照顾彭士禄,她们将家中舍不得吃的鱼和肉全部拿出来给彭士禄,自己则是吃着稀饭咸菜。

这些善良他全部都记在心里,感动得默默流泪。

虽然年幼的彭士禄没有感受太久父母的疼爱,但是他获得的爱,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他住在红军战士家中的时候,和红军母亲一起被抓到了监狱中,他们不仅折磨彭士禄,还给红军母亲上了酷刑,就是为了逼她承认彭士禄的身份。

然而,即便已经伤痕累累,对方也仍旧咬紧了牙关,保护着彭士禄。

后来他被祖母几经周转救了出来,又经历了几次反复折磨,才终于逃出了魔窟,还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关照。

或许是年少时期的经历影响了他,彭士禄在学校中学习的时候,下定决心一定要继承父母的遗志,报答那些乡亲们的救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埋头苦学,在艰苦的环境中拼命汲取着知识,最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前往了苏联留学,回国后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直到晚年,彭士禄的头发已经花白,他的心中仍旧放不下国家发展事业,希望将自己的最后一点时间和精力都留给国家和人民。

身边的人都说他就像是一头“老黄牛”,一生没有停下过耕耘,始终孜孜不倦,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去。

同时他也是一位园丁,留下了重要著作,将自己的知识播撒出去,孕育了更多祖国未来的花朵,让他们能够成为下一代栋梁,在教育事业上也做出了贡献。

彭士禄老人是无私付出的榜样,他将磨难变成了前进的动力,将善意回报给了国家和人民。

资料来源:彭士禄:两走拓荒路,此身长报国——《南方》杂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