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位丹东大叔用土味vlog为大孤山圈粉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文/摄

粗声、高嗓,脖子上挎着相机,伸出的一双手宽厚有力。

48岁的吕国强热情似火。3月17日,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家乡——丹东东港市孤山镇,这处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古镇时,吕国强的这份热情更显炽热。

孤山镇因大孤山而得名。在平坦的冲积平原上,一座并不高耸的山峰孑然耸立,形单影只,它就是大孤山。站在山顶上,你既可俯瞰全镇,感受人间烟火,也可远眺黄海,凝望海天一线。每到深秋,山顶处的那棵千年银杏树,满树尽是黄金甲,美不胜收。


在大孤山风景区,吕国强(中)向游客介绍文化遗迹。

在吕国强的眼里,美,只是孤山镇呈现出来的外在表象,孤山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正是这个原因,十几年前,吕国强自己买了相机、无人机等装备,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自己的家乡,他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融进了自己的视频里。

“这片竹子即使冬天也是翠绿色的,到了冬天三九,白雪压绿竹,特别漂亮。”

“这块‘永庆安澜’匾额是1885年2月清朝军机大臣左宗棠题写的,笔法遒劲,很多人看到它,都特别喜欢。”

“这对‘和合二仙’的砖雕是清朝时的福建商人请工匠雕刻的,几百年了,保存十分完好。”

这些内容是吕国强对外地人的“讲解词”。每次用土味vlog讲这些,他都眼里放光,嗓门愈加响亮。在吕国强看来,孤山镇的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故事。在时间褶皱里,这些故事发酵、酝酿,可以醉倒每一位到访孤山镇的外地人。

吕国强出生在孤山镇,生活在孤山镇,除了其中4年外出工作外,他一直与“孤山”相伴。“尤其到了中年,我越来越觉得孤山镇真的牛。”

正因为觉得孤山镇“牛”,十几年来,吕国强用废了4台相机,换来的是百余万张照片、十几万段视频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相机里飞向世界各地。在这些影像里,孤山镇的一年四季被记录下来,人们虔诚徘徊在明清古建筑前的身影被记录下来,湿地里珍贵禽鸟振翅漫游的灵动画面也被记录下来。

这些美图美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他们在后台留言,让吕国强推介“孤山自助游”最值得打卡的地方。吕国强这时就变身为家乡导游员,通过视频介绍起家乡美景美食,虽然没日没夜,“但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孤山镇除了有大孤山古建筑群,还有湿地、海岛,尤其还有甲午海战遗址。

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在孤山镇大鹿岛附近的“丹东一号”沉船进行水下发掘。当时,在水下发现了百余年前的甲午英烈遗骨碎片。听说这件事,吕国强主动协助发掘人员在孤山镇寻找老木匠,制作收殓英烈遗骨的小棺椁。在当地,会做木质棺椁的老木匠越来越少,几经打探、联系,几口制作考究的小棺椁终于按期交付。“当时,我就想让这些百年前的英烈落土为安。”吕国强说。

正因为对这段发生在家乡的甲午海战历史刻骨铭心,每次登上大鹿岛拍摄、采风,吕国强都会主动到岛上的“邓世昌墓”前深深鞠上一躬。虽然目前学界就墓内埋藏的残骸是否为邓世昌仍存争议,但吕国强仍坚持前往祭拜,“没有人让我这么做,我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在大鹿岛采风期间,只要遇到外地游客,吕国强总是主动将话题从美景美食引导到甲午海战上来,他会用自己的所见、所感,并结合史实,将这段早已写进课本里的历史绘声绘色地讲给更多人听。吕国强会告诉大家,130年前,就在这附近海域里,发生过一段惨痛且屈辱的历史;就在这片海域海底,有当年沉船的残骸和英烈遗骨。当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与真实发生地场景结合,增强了游客的代入感,吕国强说,那一刻他觉得很值得。

“英雄已逝,但记忆不会消逝,对英雄的崇敬与敬仰更不会消逝。家乡和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代人讲下去。”声音由高亢转入低沉,一丝坚毅在吕国强的眼中划过。

来源:辽宁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