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汽车业高层正上演一场“求复合”的荒诞戏码——部分官员竟公开喊话法国雷诺“回归”,同时还开出了1100亿卢布天价“入场券”。这种矛盾姿态的背后,究竟是何原因,下面看具体报道。
俄媒报道原题:雷诺要回来了?或许根本没打算来!法国公司重返俄罗斯的核心条件曝光!
近期法国汽车公司雷诺重返俄罗斯的核心条件曝光。围绕雷诺回归俄罗斯的猜测不仅意外重燃,更升级至新高度。此前相关讨论多局限于汽车业商界人士与官员,但上周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却高调发声。令人不解的是,在法国车企毫无动向之际,我们国内的这番争论究竟所为何来?
即便某些人幻想雷诺会卑躬屈膝地“负荆请罪”,但当前迹象显示这纯属空想。雷诺集团CEO卢卡·德·梅奥直言不讳:“说实话我从未考虑过这种可能,毕竟形势瞬息万变……我们保留选择权,静观其变。”一个月前的这番表态,旋即引起了俄方“随你便”的回应。
1、“回来吧,我原谅一切!”
然而不久后人们发现,俄汽车业官员立场远非他们试图展现的那么坚定。这出“老调重弹”的戏码由持有雷诺前合作伙伴、俄最大车企AvtoVAZ集团32.3%股份的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裁——谢尔盖·切梅佐夫重新点燃。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当被问及“雷诺重返俄车企资本是否已成过去式”时,切梅佐夫答道:“当然不是!他们理应回归——只要愿意。”这位大佬未给“浪子”设定任何回归条件。在笔者看来,这更像是哀求“破镜重圆”,而非“爱来不来”。
不过俄最大车企伏尔加集团总裁马克西姆·索科洛夫稍作修正,表示:雷诺若想行使回归期权,需补偿其缺席期间俄企发展投入,预估2023-2025年“入场券”价格超1100亿卢布。
讽刺的是,就在俄方为雷诺“定价”时,中国车企已向俄市场投放20余款新能源车型,仅2023年奇瑞、哈弗在俄销量就同比激增240%。这场“中法博弈”的胜负,早在消费者用卢布投票时便已注定。
2、“附加说明”藏玄机
俄第一副总理丹尼斯·曼图罗夫透露期权协议细节:“退出协议本就包含该条款,但附有多项保留条件,包括零部件供应承诺及数字管理系统维护。”
问题在于:当初雷诺闻听爱丽舍宫指令便仓皇撤离,幻想俄罗斯会永远敞开回归大门。他们显然没细读“附加条款”——AvtoVAZ最清楚,法方既未履行供应义务,更别提维护什么数字系统。而这位AvtoVAZ前外方负责人的态度很快揭晓。
3、汽车业“望夫石”的尴尬
面对产业界近乎乞求西方企业回心转意的姿态,俄安理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厉声呵斥。
塔斯社引述其强硬表态:“我们没赶人——是他们自己逃跑。有的迫于政府压力,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声援新纳粹。至于外国人?首先,尚无正式申请,只有非正式试探;其次,他们在等主子点头。”
关键在于“其次”实为“首要”——决定外资车企动向的,不是俄方“汽车萨满”的咒语,而是西方主子的首肯。换言之,马克龙们此刻更渴望将坦克而非汽车送回俄土地。正如已故俄国作家列昂尼德·索博列夫所言:“你们迟来的哀嚎毫无意义!”
总结:
一边是中国车企用硬核实力赢得俄市场,一边是俄官员对西方品牌的卑微示好,这场闹剧彻底撕开了俄罗斯产业转型的深层焦虑。当梅德韦杰夫怒斥“逃跑者别回来”,当中国制造用销量数据抽打“跪舔西方”的脸时,俄众多官员们是时候清醒了:与其幻想法国人带着过期技术“负荆请罪”,不如看清谁才是真正改写全球汽车格局的破局者。1100亿卢布换一张入场券?法国人不敢接的赌局,中国车企早已用市场份额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