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未读《水浒传》之前,早已听过那首《好汉歌》,那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笔者心中,所以在翻开这本名著之前,笔者已经预想了其中的种种情节,仿佛这应该是好汉们惩奸除恶的故事,而那故事的结尾也该是皆大欢喜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水浒传》原著的结尾是略微有些突兀的,明明梁山群雄在征辽、田虎、王庆的过程中都不曾折损一人,可到了征方腊时,却好似失了神力一般,不少兄弟死得极为草率。
而作为施耐庵着重描写的人物,武松居然也被斩断一臂,并且这设定对于后续剧情的发展是毫无推动作用的,他大可给武松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为何要多此一举?
(武松、潘金莲、玉兰剧照)
更让人不解的是武松最终是选择在六和寺出家,这又是为何?
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原著,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悟,仿佛武松的出家之举也有了另一层含义。
一、假行者变真行者
武松初登场时可压根不是什么“行者”,他不过是个在老家清河县犯了事,跑去外地避难,躲在柴进府上的落难之人,直至后来他因杀嫂,被押送去孟州,到了十字坡遇上孙二娘、张青夫妇,这才得了一套头陀装束。
不过此时的武松也压根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行者,这一点,孙二娘说得很清楚。
只道是:“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
你看,头陀装束不过是他的伪装,武松始终还是个俗人,但到了故事的结尾,他却假戏真做起来。
(武松剧照)
他追随宋江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甚至就连自己的手臂也在征方腊时被那包道乙斩断,此时战争结束了,该是享福的时候了,他却拒绝与宋江一同回归朝廷,而是在六和寺出家,真的成了佛门中人。
这又该如何解释?
难道功成名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是武松一直的追求吗?他这出家的举动是让此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了一场空,那么折腾一番,是为了什么?
或许是因为断臂的经历让他看透了,自己也有累累罪行,需要用余生去赎罪。
二、武松犯下的过错
武松犯过什么错,需要用余生去赎罪?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他惩奸除恶,快意恩仇,哪里有什么罪过?
若你这么认为,那只能说你压根没读过《水浒传》原著,因为自打武松登场时,施耐庵就没掩饰武松的过错,他是在老家打伤了人,才跑去柴进那儿避难的,甚至在他看来,他是误杀了那人(其实没死),所以从表面来看,他是杀了人,又不想承担责任,试问这样的人,算是英雄吗?
不过这远不是武松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前文提到过,武松的那身头陀装束是孙二娘给他的,不过话说回来,武松为什么会跟孙二娘这种人扯上关系?
(武松、孙二娘剧照)
张青登场时就说过这么一段话:“小人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园子。为因一时间争些小事,性起把这光明寺僧行杀了,放把火烧做白地。后来也没对头,官司也不来问,小人只此大树坡下剪径。忽一日,有个老儿挑担子过来。小人欺负他老,抢出去和他厮并。斗了二十馀合,被那老儿一匾担打翻。原来那老儿年纪小时专一剪径,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了女婿。”
他本是个干拦路抢劫之事的人,后来与孙二娘一起开了这黑店,也害人不少,不知杀了多少过路客,那套头陀装束的主人就是惨死在孙二娘刀下,所以武松应该和这种人义结金兰吗?
这还没完,后来他得了孙二娘送他的那对镔铁雪花刀,他又在蜈蚣岭以“试刀”为由,把王道人拐来的无辜道童给杀了,那道童也只是个可怜娃,不过是抱怨了几句武松吵到他,何至于被杀?
这行为,是否又颠覆你对武松的认知?
而武松这个人变得凶狠,还是因为第一个让他破戒的女人,那人即是潘金莲。
三、第一个破戒之人
潘金莲如何让武松破戒?
武松可不曾接受潘金莲的爱意,没有与这嫂嫂有任何情感纠葛,笔者所指的破戒,是指杀戒。
是的,潘金莲才是第一个被武松杀死的人。
(武松、王婆剧照)
不过潘金莲本就是个该杀之人,她连同奸夫西门庆一同谋害武大郎,又在王婆的唆使下给武大郎喝下毒药,再用被子将武大郎捂死,她本就该死,武松杀她,又何错之有?
这话倒是没错,但武松原本是有机会阻止这一切的。
当初潘金莲是借着与武松喝酒的机会撩拨了武松,武松则怒斥了嫂嫂一番。
但这就完了吗?作为武大郎的弟弟,武松难道不该将此事说给武大郎听?可他是怎么做的?
面对潘金莲的倒打一耙,他选择默不作声,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反驳嫂嫂的说法,那自然会让武大郎下不来台,只能休妻。
(武松、潘金莲剧照)
可这样的结果是武松不想看到的,他也知道,一旦哥哥休了这嫂嫂,就再难娶到老婆了,于是他选择隐忍,也正是他一时姑息,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这即是他问心有愧的地方。
所以后来的武松为何要出家,无非是回看自己的前半生,尽管也有英雄事迹,却依旧落得断臂的结局,他不得不相信,这是因果报应,于是他选择在六和寺出家,忏悔自己的罪过,也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