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干过小偷小摸的事?
比如,零花钱不够,于是自己偷偷去父母的钱包里偷拿了几块。
一位博主在网上发帖分享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小时候干过偷钱的事。
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写出自己小时候的偷钱经历:“经常偷几块,这样爸妈才不会发现。”
也有网友发现了华点:以后的小孩完了,家长根本不用现金,想偷也偷不着。
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却打破了这种认知。
一个11岁的女孩,竟然在短短10天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
原来,这个女孩迷上了一款手游,她偷偷记住父母的支付密码,就给自己的游戏账号不断充钱。
等爸妈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家里的全部积蓄都被充进去了。
其实,孩子偷偷记住支付密码来充游戏的新闻并不是个例。
比如,孩子冒用家长信息充值网游高达126次,偷偷记住妈妈的支付宝密码给手游充值3500元等等。
如此之多的相似新闻,给了家长一个警示,那就是一定要提前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
电子支付让金钱丧失实感
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和我们大不相同了。像我们小时候,偷钱也只敢偷几块的。
毕竟,要是多偷一点,一沓厚厚的钱拿在手里就已经开始害怕了。
当钱变成手机上的一串数字时,就没有了金钱的实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子支付会让人们产生一种“虚无感”。
我们小时候拿着纸币一张一张往出花时,能特别真实地感觉到手里的钱变得越来越少。
电子支付削弱了这种真实感,结果就是我们花钱花得越来越快。
对于没有金钱观念的小孩来说更是如此,他只会想手机里有源源不断的钱。
而且,在充值游戏时,孩子还会有一种“占便宜”的错觉。
同样是一串虚拟数字,微信里的100元就能换游戏里的1000金币。
为了诱导玩家充钱,游戏的花样层出不穷。
推出一些特别好看的武器、皮肤,充完钱还会全服通告,全方位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会屡教不改地往游戏里充钱。
家长管理好的支付密码
相信玩过游戏的家长都知道,给游戏充了钱之后,没有申请退款这个后悔药了。
也就是说,一旦孩子不知轻重往游戏里砸了大笔钱财,那这笔钱就很难追回来了。
如果走法律程序,则需要准备各种证明材料,而且也只能退一部分的钱。
那么,如何防止孩子往游戏里充钱呢?
一方面,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孩子明白钱财来之不易。
比如,当孩子问爸爸妈妈一个月挣多少时,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并且强调只有劳动才能获得钱财。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设置“做家务挣钱”的小游戏。
当孩子明白金钱的概念时,就不会轻易大手大脚地花钱。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把支付密码告诉孩子,这也是从根本上杜绝孩子给有戏充钱的最好方法。
为了防止孩子沉迷虚拟世界,现在许多游戏对未成年人都有限制。
然而,许多孩子假借登录学习软件的借口,用家长的身份证信息登游戏账号。
当孩子说要用家长的身份证信息时,我们最好多操点心,就在旁边看着孩子登录。
同时,当家长输入支付密码时,最好避着点孩子。
让不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的支付密码,无疑于将家里金库的钥匙交给了孩子。
按照孩子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分分钟能把家里的积蓄给花出去。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花钱非常重要。
金钱这门必修课,宜早不宜迟,家长们务必要提早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