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自诞生以来便以严明公正闻名于世,优待俘虏的做法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朝鲜战争期间,在“联合国军”的一些附属部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平日里,待在美军阵营最为舒坦,毕竟美军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可一旦战火燃起,实在走投无路之时,向中国军队投降是上上之选,千万不能向朝鲜人民军投降;当然了,最理想的还是能够毫发无损地回到自己的祖国。”
尽管在战场上遭遇重大挫败,但美军向来注重战斗细节的记录。在美军第2师被志愿军38军包围并遭受重创的那场战役中,美军这样描述:当第38团途经龙源里和葛岘山口时,坦克连的特纳中尉被不知是手榴弹还是迫击炮弹的爆炸物击中,瞬间昏迷。等他苏醒过来,急忙跳上一辆美军卡车,企图逃离战场。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卡车又被迫击炮击中,他被重重地甩出车外,身上伤势加重。当特纳中尉再度恢复意识时,看到一名志愿军士兵正示意他站起来。他环顾四周,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惊——其他志愿军战士竟然在为一名美军伤员进行急救。
不久后,一名会说英语的中国士兵过来查看特纳的伤情。特纳发现自己只是受了点小伤,行动没问题,便表示自己能走。志愿军将四名美军战俘编成一队,让他们自行往北行进(战争刚开始时,志愿军对外军作战经验不足,沿用了国内战争的做法,让战俘自己编队行进,后续会有部队接收。国民党官兵熟悉这种安排,也知道之后会领到路费,所以都老实跟着走。但外军不了解这些,趁机逃跑,不少美军战俘就是这样溜掉的)。
特纳和其他三名美军战俘惊讶地发现没人看管他们,便抓住机会逃跑。途中,他们试图搭乘美军车辆,但没人愿意载他这个伤员。就在特纳陷入绝望时,一群韩国士兵(可能是韩军第3联队或“KATUSA”)伸出了援手,帮助他成功穿越了葛岘山口 。


这篇文章存在事实性错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严格执行优待俘虏政

特纳在停战后很快接受了采访,分享自己的经历。当时正值麦卡锡主义抬头,公众对志愿军救助美军伤员一事普遍持怀疑态度。特纳因此遭到了类似现今网络暴力的猛烈攻击。美国国内有人批评他为中国军队说好话,更有甚者声称,特纳其实是被支持美军的国民党部队所救,这些亲美的中国人成了特纳的救命恩人。
随着美国民众逐渐接受志愿军善待战俘的事实,他们记录下这样的感受:在战火纷飞的残酷战争中,人道主义的光芒依然闪耀。
尽管志愿军对俘虏的优待政策执行得十分严格,但实际情况是,参与战争的数百万士兵从小接受的是反侵略教育,对美军的侵略行为充满敌意。在战斗异常激烈、情绪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偶尔还是会出现个别未严格按照政策对待俘虏的情况。
然而,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始终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和优待俘虏政策,从未发生过严重违反战俘政策、处决大批美军战俘的事件。志愿军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优待俘虏的事迹被广泛宣扬,成为展现中国军队文明之师、正义之师形象的有力例证 。



1951年5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在华川北上行军途中,师长黄朝天察觉到炮声异常,推测附近正发生战斗,美军可能封锁了北汉江渡口。黄朝天与政委朱启祥商议后,决定未经上级指令,主动暂停部队转移,投入阻击行动。这一决策后来被证明十分明智,尽管上级原本已做好该连队牺牲的准备,但58师不仅成功阻击美军,还歼灭400名敌人,最终安全返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