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庆节前,我军的军官评衔工作基本完成,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方案,只待中央领导审阅确认后,就可以按照方案进行授衔了。

鲜为人知的是,初步方案中,陈毅并不在元帅之列,十大元帅中,粟裕位列第七位。

当然了,这不是最终的方案。周总理在审阅名单后,强烈要求陈毅必须授予元帅。虽然当时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按照规定,地方任职不再参与军队授衔,但是陈毅的情况毕竟非常特殊。



最后,陈毅进入元帅授衔行列,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第一。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为粟裕未能授元帅而抱不平,认为粟裕的赫赫战功,足以当元帅。

这也不奇怪,连当时的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都觉得粟裕授大将军衔是评低了。

粟裕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革命资历也很老,曾参加南昌起义、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从1941年至1944年,粟裕担任新四军的部队领导,多次面对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乡”“蚕食”,1944年,更是率部收复苏中、浙西的大片国土。



解放战争中,粟裕更是大放异彩,苏中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有粟裕参与指挥的身影。

连用兵如神的毛主席都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赞不绝口,后来,粟裕出任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莱芜战役更是打得国民党撤销了徐州“绥靖公署”,名将薛岳也被免职。

战神林总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也是十分欣赏和钦佩,单论军事才能,粟裕当元帅毋庸置疑,确实也超越十大元帅中的多位。



然而,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全军大授衔,不是单纯从军事角度进行评比,而是综合多重因素,背后的政治考量占比更重。

当时评选元帅有五个硬性条件:

1.参与创建过革命根据地;
2.担任红军时期军团级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有突出贡献;
4.解放战争时期有突出贡献;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粟裕一个硬性条件也未能满足,他的贡献更多的是军事方面,而与“帅”匹配的贡献则是多方面的。

建国以后,粟裕的仕途也是波折不断,颇为不顺。陈赓曾善意提醒粟裕,你功劳太大,又不会左右逢源,这对前程来说是很危险的,古今中外都有惨痛的教训。



不过,粟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坚守原则和自我,廉洁奉公,对党和国家忠诚。

至于名利,粟裕从来也不计较,看得很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