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南华县龙泉广场,左脚舞的欢快旋律与法治宣传片的讲解声,在野生菌交易市场飘散的松茸香气中交织升腾。

  南华县,这个被称作“世界野生菌王国”的滇中彝乡,将平安治理的“菌丝”深深扎进基层土壤——2024年,全县交出“零命案”平安答卷,织就守护万千群众的安全之网。

  “二十四字诀”里的治理智慧

  每天一早,在南华县民族中学门口,液压防撞柱就在薄雾中闪着荧光。“这些‘钢铁卫士’能抗10吨的冲击力,加上新铺的彩色减速带,家长接送更安心。”每天准时“护学”的南华县公安局民警轻拍着防撞柱介绍。城区207根防撞设施不仅守护着39所学校,也为农贸市场、市民广场织就了一张安全网,让群众更加安心。

  目前,南华县安全防护措施已延伸至其他领域。

  南华县雨露乡调解室的火塘边,调解员刚化解完一起家庭矛盾。他说,“根据排查研判实际情况,调解员对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风险户细分为‘须关注型’‘须介入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家庭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先用亲情式引导的‘火塘调解法’拉近距离,再用外部力量介入干预的专业调解法‘二十四字诀’进行疏导。”

  这套本土创新的矛盾化解法,去年让47户婚姻风险家庭破镜重圆,也因此成为全州唯一入选全国“枫桥经验”的优秀案例。

  基层治理的智慧体现在机制创新上。龙川镇126套“一键报警”系统守护着特殊家庭,患者通过紧急呼叫,民警和医生5分钟内就能集结;在交通事故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智慧交通系统让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7%,四项安全指标在全州最高。

  联防体系延伸到乡村

  走进南华县信访局大厅,记者看到,伤残人士钱某正在感谢工作人员:“谢谢你们的帮助,领导包案机制让我当上了学校保洁员。”2024年,南华县通过“一把手”批办机制化解了37件重点信访案件,每本案卷都留有领导签批意见。在每周三的联合接访日,县委书记与群众围坐饮茶的身影,成为“信访服务驿站”最美的风景。

  这个集心理咨询、法律顾问、民政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驿站,让信访服务从“中转站”升级为“终点站”。驻企警长制让56条法治惠企措施落地生根,南华县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3号联防单元注意,思源实验学校北门有情况。”南华县通过社会安全守望相助联保机制和平安“吹哨人”系统,5分钟内就能就近集结县医院、县消防救援大队等5家单位的32名安保力量。这种将城区划分为8个联保单元的机制,在反恐演练中创下8分钟完成封控的纪录,有效提升了重点单位和人员聚集场所面对突发警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南华县已将联防体系延伸到乡村治理末梢。128个“和美菌乡”调解工作室遍布村落,640名法律明白人活跃乡间。获批省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示范点的雨露乡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从智慧矫正到基层普法

  在全省首批建立的智慧矫正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围栏系统正在预警,这是矫正中心的日常工作场景。作为楚雄州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县,南华县创新建立“1257”命案防控机制,助力南华县2024年命案发生率归零。在审判执行质效排名全省前十的南华县人民法院,其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入选省级数据库。

  南华县法治建设渗透每个角落:政法系统开展的“敲门行动”让电诈案件下降65.7%,挽损率提升13.1%;“法治副村长”制度培养的128名乡村(社区)法律顾问,今年已开展986场法治宣讲;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里,村民围聚“以案说法”宣传栏讨论土地纠纷的场景,成为基层普法的鲜活注脚。

  从校园防撞柱到遍布各村(社区)的“和美菌乡”调解室,从智慧矫正中心到驻企警长制,南华县用207根防撞设施、2107件排查化解的矛盾纠纷、98.6%的调解成功率,将“平安”二字镌刻成可触摸的日常。正如南华县群众所言:“安全感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安心。”这座滇中县城的治理实践,正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 起朝燕 通讯员 李贵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