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朝九晚五以前是用来形容工作辛苦的,现在是用来形容好工作的。

为啥这么说?

这背后和打工人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有关。

关于工作时长,既有国内官方数据,也有国际比较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统计企业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自2018年6月到2024年12月创出新高,从45.9小时稳步增加到了49.0小时。



这就意味着如果每天只工作8小时,每周需工作6.1天;如果每周只工作5天(双休),每天需工作9.8小时。

不仅时长增加,增速也在加快:2015 年到 2020 年,周平均工时增加 1.5 小时;2020 年到 2023 年,增加了 2 小时。

算下来,2020 年到 2023 年,个人工作时长多了 13 天(按 8 小时工作制算)。

好家伙,平时一个个在网上高喊着躺平反内卷,现实里却加着最狠的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据还没考虑非企业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比如公务员,比如是否包括快递员,外卖员和滴滴司机尚不得而知。

但人社部有个年度统计数据,统计了不同学历的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小时,趋势上也是时间越来越长。

2022年,初中学历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50.7小时,是所有学历中工作最长的。

最短的是大学本科城镇就业人员周工作44.2小时。



如果我们把国人工作时间放在全球对比呢?

2022年统计有数据的167个国家中,周平均工作44小时以上的国家8个,最长的不丹、阿联酋每周工作时长49小时,中国紧随其后(不过23年我们也达到49小时了)。

综上,我们的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都是较长的。

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 8 小时,每周不超 44 小时;就算要加班,每天一般也不得超过 1 小时。

对照上面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的平均劳动时间已经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底线。

这要么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够准确,要么就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多数的企业并未遵守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

咱就是说,要是劳动监察部门根据社会平均水平来执行劳动法,那几乎所有企业都可能要接受处罚。

这又恰恰反映了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劳动违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却未受到应有的监管。

而又是什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呢?

首先是劳动监察人手严重不足。

2017 年,全国专职劳动监察员 2.6 万人,兼职 3 万人。后来机构改革,劳动监察大队执法队伍撤销,执法权回局机关,非行政人员不能执法。

可到 2023 年 9 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有 1.81 亿户。

其次,对于企业超时加班的处罚力度不大,企业违法成本低。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对大企业来说,这点罚款不算啥,他们甚至愿意受罚,好继续让员工加班,毕竟加班带来的利润远超罚款。

当然还有个重要原因,当下经济下行,失业人数多,劳动力供大于求。

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地位不平等,求职者只能被动接受加班,根本没话语权。

于是乎,周平均工作时长屡创新高,同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躺平只是打工人的谎言,

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仰卧起坐腰还不行,这才是当今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为啥《劳动法》执行不下去?

其实在我看来严格执行劳动法并不难,简单到发个公文,定好惩罚措施就行。

经过口罩三年之后,东大的执行力大家有目共睹,其他国家能做到,我们做不到,那一定是不想做而已。

所以不是没法改变的无解,而是没有动力改变的无解。

现在主流看法是,严格管理企业,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影响就业;

不管的话,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企业利润却越来越少。

看似企业、劳动者、监管部门都有难处,可问题源头在哪?

仔细分析上面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套逻辑认为,如果严格执行劳动法,要涨工资,要少加班,会让当前的经济更加困难,企业如果倒闭了,会造成工人大量失业。

所以鉴于当前的大环境,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然后在这个内卷的循环中,打工人的工作时间只会越来越长。

但按我的理解,这其实是本末颠倒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来看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一边是失业,一边却是工作时长变高?

那让加班的人分点活给失业的人干不就得了?

诶,你别说,你还真别说....但问题也恰好是出在这里。

或许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远超劳动法规定,正是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一大诱因。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常通过增加单人工作量、延长工时,以及缩减人员编制等手段来实现。

加班越多,企业对员工数量的需求就越少,整体人工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由此可见,加班现象极有可能是拉低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发展模式都是生产驱动模式。

我们的也媒体总爱报道工厂订单爆棚、港口堆满货物、中欧班列频繁发车,这些其实都在强调"生产有多重要"。

现实中很多现象背后都有同样的逻辑:比如最低工资太低、企业不交社保、疯狂加班等。

这些都是"生产至上"思维下的必然结果——为了多生产,就得压低用工成本、延长工作时间。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根据经合组织所公布的数据,在 2023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于全球的占比高达 35%,并且已经连续十四年领跑全球,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排名第二至第九位的国家与地区的总和。

我们也被称作“工业狂魔”“发达国家粉碎机”,只要咱们一入局,相关商品价格就大幅跳水。

但细想,这不对劲。

按理说,我们也该给商品定高价,效仿西方列强,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提升产品附加值。

让国内劳动者薪资涨、福利好,这才是产业升级的正途。

可不知何时,产业升级的概念被偷换,好像中国制造就该给全球压价。

为了发展制造业,大家拼命内卷,年轻人没了自由,生育率持续下滑。

难道就为了给别国消费者送福利?当然不是!

要是产业升级还靠低价走量,靠加班、降福利来获利,我们这些年不是白发展了吗?

有人讲,这是产业升级绕不开的阵痛。

西方先发制人,我们想赶超,就得拼成本、拼供应链,熬走对手,才能掌握定价权。

我想,对比一下宁德时代和胖东来这两家公司,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做蛋糕和分配蛋糕不是冲突的,不能为了做蛋糕而就说自己没精力分蛋糕。

不能为了掩盖自己不愿分蛋糕而总是强调自己要先做蛋糕。

数据显示蛋糕已经很大了,但被分配的却又太小。

所以是否要严格执行劳动法这件事的底层逻辑,那就是究竟要不要给人民让利,发展的成果要不要让人民共享。

这两句看似正确的废话却掩盖着问题的本质。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