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某著名景区的黄腿渔鸮算是不大不小地火了,就连当地的融媒体都发布了相关的信息。据称3月11日有人“在XXX景区偶然拍到黄腿渔鸮的照片并上传至社交平台”,迅速就引发了观/拍鸟社群的关注。

有人可能会问,鸟会飞哒,看到其他人发的消息再冲过去,不是有点儿刻舟求剑吗?嗯,有道理,不过,这次的黄腿渔鸮不太一样。并不是1只,而是一窝,关键,还离得比较近。有多近呢?


手机都能拍得到, ©贝贝

王师教导我们:“”。在展开讨论之前,就不妨来多了解一下黄腿渔鸮先。

按有的分类观点,今天的渔鸮属 (

Ketupa
)有12种,包括了黄雕鸮(
K. lactea
)和林雕鸮(
K. nipalensis
)这样传统上归入雕鸮属(
Bubo
)的种类。当然,还有分类建议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将渔鸮属直接并入雕鸮属。按你胃(anyway),分类并非今天讨论的重点,个花入各眼,言之有据就行。

那按“广义”渔鸮属算,亚洲分布有食鱼四大金刚:毛腿渔鸮(

K. blakistoni
,拓展阅读:《 》)、本文主角黄腿渔鸮(
K. flavipes
)、褐渔鸮(
K. zeyloensis
)和马来渔鸮(
K. ketupa
),以及自雕鸮属转会过来的乌雕鸮(
K. coromanda
)、林雕鸮、马来雕鸮(
K. sumatrana
)和菲律宾雕鸮(
K. philippensis
)。它们形态、习性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大家伙,体长都在40 cm以上,毛腿渔鸮更是有着现生最大猫头鹰的美誉。


渔鸮属“大合影”,从左上至右下依次: 弗氏雕鸮

K. poensis
、蝶斑雕鸮
K.
leucosticta
、黄雕鸮、横斑雕鸮
K. shelleyi
(以上四种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毛腿渔鸮、马来渔鸮、褐渔鸮、黄腿渔鸮、乌雕鸮、林雕鸮、马来雕鸮和菲律宾雕鸮,引自

在上述亚洲四大金刚当中,毛腿渔鸮分布区最窄,仅见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东北边境区域,过去想看的话,最稳定的地点在北海道,如今则已经开发出了复刻《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的行程:;褐渔鸮见于喜马拉雅山系一线,向西延伸至中亚,在中东、土耳其有零星间断分布,向东至我国华南,向南则至南亚次大陆、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克拉地峡以北;马来渔鸮的分布更靠南,但在 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跟褐渔鸮有同域分布(马来渔鸮多在更低海拔的环境),再向南则见于“巽他群岛”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

黄腿渔鸮分布大致介于上述毛腿渔鸮和褐渔鸮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在喜马拉雅山系和中南半岛跟褐渔鸮有同域分布,也见于台湾岛,相对而言更偏好山区生境。由于其分布范围所决定,对于国内的多数鸟友来说,提到渔鸮往往就是指的黄腿渔鸮。


黄腿渔鸮分布示意图,引自IUCN Redlist

作为所谓我们最“习见”的渔鸮,很遗憾,至今对黄腿渔鸮的了解其实相当有限。除台湾地区对该种有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之外,内地能找到的文献报道可谓寥寥。1991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六卷》里记载“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国内尚缺报道”,十年后的《中国鸟类志·上卷》里写的是“有关繁殖情况,国内尚无报告”。

要知道,今天的研究条件比较当年可好了太多,往往动动鼠标就能通过网络和在线数据库找到相应的文献。实际上1997年,台湾的孙元勋老师依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内容,在《猛禽研究杂志》(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上发表论文,记述了对台湾花莲砂卡礑( dàng)溪1个黄腿渔鸮巢的观察,并记录下了整个的繁殖过程。

这个巢筑在附生于大叶楠(

M
achilus kusanoi
)树干上的 崖姜蕨(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当中,巢内没有任何巢材衬垫,只是蕨中心直径30 cm,深约10 cm的一个浅坑,距地高度为10 m,发现时(3月23日)内有1枚白色的卵。 为了避免打扰到亲鸟,研究人员一直等到三周之后的4月14日才重访了该巢,结果发现那枚卵已成功孵化,巢中有只约两三周大小的雏鸮,体重650 g。

以上即为黄腿渔鸮繁殖生物学已知的首个专门报道,之后台湾研究人员对该种进行了持续的研究,认为它在当地于1-2月间求偶,2-3月产卵,3-5月育雏,雏鸮在5-7月离巢;孵化期约35天,雌鸮负责孵卵,雄鸮白天在巢附近守卫,并为雌鸮提供部分食物;入夜后,雄鸮会短暂看护巢,雌鸮则离巢活动和觅食;雏鸮离巢出飞之后还会跟随亲鸟活动,据信甚至可能超过半年都会接受双亲的照料。

进入21世纪之后,内地也有了对黄腿渔鸮的一些研究报道,任文博等(2017)报道了在陕西秦岭南麓发现的2个巢,分别筑于松树和枫树之上,各有2枚卵。方一锋等(2017)报道了在浙江千岛湖发现的2个巢,其一筑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主干上,距地高度约10 m,巢高约30 cm,直径约 110×55 cm,巢材有塑料袋、塑料薄膜、快餐面包包装袋、鞋垫、渔网等,发现时内有2只雏鸮;另一个巢内也有2只雏鸟,巢材当中也有类似的人工废弃物。除此之外,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曾有过发现黄腿渔鸮在崖壁上筑巢繁殖的记录。


千岛湖的黄腿渔鸮巢及雏鸮, ©Qin Huang

引自https://macaulaylibrary.org/asset/625725710

作为所处环境内的顶级捕食者,黄腿渔鸮的繁衍生息依赖于健康的溪/河流生态系统,简单来说首先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理想的休憩和繁衍场所。台湾地区的研究指出该种分布于48-2407 m的中低海拔山区溪流,主要见于溪流和湖泊等水域环境附近林相良好的阔叶林,沿溪流的活动领域约为6 km。该种在台湾地区的猎物包括了甲壳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鸟类,但在该岛东部食茧内溪蟹和蟾蜍残余出现的比例最高。这种观察到的食性偏好或许与当地海拔落差大溪流湍急缺乏较大型鱼类有关,而当地渔鸮已知只产1枚卵,可能也跟食物质量相关。

唐家河的黄腿渔鸮取食裂腹鱼(

Schizothorax
spp.),事实上系统性地整理汇集渔鸮携带、捕捉、处理食物的图像资料,能够极大促进对该种食性的研究

台湾地区已知分布有13种鸮类,黄腿渔鸮是其中体型最大者,却是最晚被发现的一种,足见其习性之隐匿。当地持续多年的研究揭示出黄腿渔鸮生性敏感,在野外不易观察,多半只能由活动痕迹(如食茧、取食残余、排泄物等)来判断周围环境是否有其存在。而且山区的冷水鳟鱼养殖场当中饲养的高密度鱼群会吸引渔鸮前来捕食,造成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导致有些养殖场主报复性地伤害渔鸮。持枪狩猎的原住民猎人有时也会射杀渔鸮。

内地虽然未见鳟鱼养殖场报复伤害 黄腿渔鸮的案例,但有过可能因养殖池水位调整导致渔鸮溺毙的情况。而除了水污染与过度捕捞之外,过去一度无序发展的小水电可能是该种生存的最大威胁,开发利用小水电产生的河道改道、断流会给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好在有关部门自2006年以来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及法规,对小水电进行了严格控制和监管。


某山区的小水电引水口,枯水期下游可能完全断流

老话讲,物以稀为贵。作为 溪/河流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黄腿渔鸮对生境有着相对特殊的要求,也注定其数量并不会太多。据估计,整个台湾岛的黄腿渔鸮种群最多仅有不到1000只的繁殖个体,内地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种群估计研究。总之,就是不太常见的大型鸮类,也不难理解人们对它的趋之若鹜了。

诚然,前述景区发现黄腿渔鸮繁殖,确实可以作为当地水生态环境和周围植被仍处于优良状态的一个证明。但随着远近鸟友的纷至沓来,也不免让人有点子担心。繁殖期间的鸟类格外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刺激和不利影响





希望相关景区能切实负起责任来,

积极维持现场的秩序,

愿前去观看拍摄的各位也能自觉以渔鸮福祉为重,

大家同保黄腿渔鸮一家平安,

而让更多的渔鸮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

对我们的考验或许早已开始了。

龙泉山驻点志愿者持续招募

最后一期虚位以待:5.7-5.16

参考资料

方一锋,等. 2017. 浙江千岛湖黄腿渔鸮的繁殖记录. 动物学杂志,52 (6): 1078-1079.

洪孝宇,等. 2007. 黄鱼鸮的分布现况与族群概估. 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 ,11 (1): 19-26.

李敏,等. 2024. 山西省鸟类新记录——黄腿渔鸮. 四川 动物, 43 (4): 458.

任文博,等. 2014. 秦岭南麓黄脚渔鸮新分布观察初报. 陕西林业科技 ,(3): 63-64.

王敏. 2019. 我国小水电生态流量的监管问题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8-25.

曾翌硕,林文隆. 2010. 台湾的猫头鹰. 台中县野鸟救伤保育学会.

赵正阶. 2001. 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作新,等. 1991. 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六卷: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鸮形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Sun Y. H.

et al
. 1997. Notes on a nest of the Tawny Fish-Owl (
Ketupa flavipes
) at Sakatang Stream, Taiwan.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 31 (4): 387-38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